一份涉及2021年十亿人民网络生活的总结报告!

超十亿网民见证网络强国的建设历程

 

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较2020年12月新增网民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较2020年12月提升2.6个百分点。

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0.29亿,较2020年12月新增手机网民4373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

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超十亿网民见证我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历程。2021年,互联网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创新,更快、更好融入网民生活发展全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生产生活要素资源、重塑社会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进一步推进网民增长。

一是我国网络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持续优化,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全面完成,5G网络加快发展,截止2021年底,已累计建成5G基站142.5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55亿户;持续深入推进网络提速提质,提升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

二是互联网持续释放普惠效应。2021年,我国互联网产业持续展现发展活力和韧性,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社区团购等新业态持续发展,有效缓解了区域发展鸿沟问题,让更多人民不断从网络经济、社会和文化中获得利益和满足。

三是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2021年,我国各部门不断解决互联网应用弱势群体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工业和信息化部继续围绕老年群体特点和需求,指导首批227家网站和手机APP按期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评测,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八大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及时制定落实举措,为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提供多途径、多维度、多功能便利化服务。

 

城乡网民规模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4亿,占网民整体的27.6%;城镇网民规模为7.4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6804万,占网民整体的72.4%。

网民城乡结构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1.3%,较2020年12月提升1.5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较2020年12月提升1.7个百分点。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20年12月缩小0.2个百分点。

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

 

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增强农村地区造血功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良好进展。一是数字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数字新基建方面,截至2021年11月,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贫困地区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行政村5G通达率达到80%;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正加速融合,智能制造水平稳步提升,农村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催生了一大批新型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得到新突破,数据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5G、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对城乡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加。

二是智慧绿色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系统应用领域不断增加,通过数据整合共享,农业农村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自上线运行以来,平台年访问量超过5000万次,涉及50余个国家18;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在智慧绿色乡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信息化手段,农村地区包括人居环境、水土流失动态、农村河湖治理等一系列平台逐步建成,涉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智慧绿色信息化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是乡村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各地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加快数字乡村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十三五”以来,已形成“1+10+3+2”的总体布局19,学科群承担项目1119项20,促进了农业农村建设和数字化发展深度融合,吸引、凝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有效构筑支撑产业和学科发展的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网民的年龄结构

截至2021年12月,20-29岁、30-39岁、40-4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7.3%、19.9%和18.4%,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12月的26.3%提升至26.8%,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

网民年龄结构

 

上网时长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8.5个小时,较2020年12月提升2.3个小时。

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

 

 

 

追赶时代的老年人,需要引导的少年人

 

老年群体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

2021年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持续推进,互联网配套服务助老化水平稳步提升,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助力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更好地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占网民整体的比例达11.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互联网普及率达43.2%。

关怀政策持续细化,引导建设数字包容性社会。2021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政策措施,明确总体要求、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2021年12月,一系列具体细致、切实可行的政策陆续实施,形成关心关爱老年群体的合力。

一是细化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政策,确保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服务供给。《关于进一步抓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助力老年人等重点受益群体平等便捷地获取、使用互联网应用信息,同时发布《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水平评测体系》,明确互联网应用改造的标准规范及评测要求等,为互联网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指引。

二是出台互联网配套服务助老化举措,激发老年群体连网、上网、用网的需求活力。在服务资费方面,《“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鼓励面向老年群体,推出专属优惠资费,合理降低手机、宽带等通信费用;在服务响应方面,《关于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的通知》鼓励企业向老年人提供人工直连热线服务;在服务宣教方面,有关部门组织互联网企业通过设置老年爱心专区、举办手机课堂活动、走进老年社区等形式,开展丰富的线下宣教活动,帮助老年人享受数字生活。

老年模式相继推出,积极打造老年友好型应用。在政策的指引下,首批适老化改造网站和APP在现有产品及服务的基础上推出关怀版、长辈模式、老年人模式等,涵盖新闻资讯、社交通讯、搜索引擎、生活购物、金融服务、旅游出行、医疗健康等各类场景,更加贴近老年群体的上网需要,切实推动老年群体与数字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一是通过“四大”即大字体、大图标、大按钮、大音量,解决老年群体看不清、听不见、找不到、学不会等问题。2021年以来,一些政府官方网站、老年人常用的新闻类及社交类应用等,均通过放大字体、调大语音播报音量等方式,更有效地向老年群体传达信息,解决老年群体上网最显著的难题,让老年群体更加轻松、便利地使用互联网应用。

二是通过“四简”即简化界面、简化结构、简化功能、简化操作,适应老年群体上网的特殊需求和习惯。部分重点互联网企业的购物类应用、出行类应用等,专为老年人简化搜索、选择、支付等页面设计和操作流程,实现主要功能的“一键开启”“一键接入”,帮助老年群体快速、安全地完成网络消费活动。截至2021年12月,13.2%的老年网民使用过手机应用上的老年人模式,成为老年群体畅享网络世界的“先行体验者”;33.9%的老年网民听说过老年人模式,是进一步推进适老化探索的“潜在体验者”。

老年网民稳步提升,上网行为呈现群体化特点。截至2021年12月,我国老年网民规模较2020年底增加818万,占网民整体的比例与2020年底基本持平。随着互联网的持续普及,老年网民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

一是手机使用“遥遥领先”。截至2021年12月,老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5%,与网民整体的使用比例基本持平;而老年网民使用电视及各类电脑设备上网的比例不足20%,使用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上网的比例不足10%,远低于网民整体的使用比例。

二是网络新闻“大受欢迎”。即时通信、网络视频、互联网政务服务、网络新闻、网络支付是老年网民最常用的五类应用,使用率分别达90.6%、84.8%、80.8%、77.9%及70.6%;其中,老年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网民整体高3.2个百分点,是唯一一个老年网民使用更多的应用类型,体现出老年网民追时事、追热点的圈层特点。

三是短视频“有力拉新”。31.3%的老年新网民22表示第一次上网是看短视频,21.5%的老年新网民第一次上网是使用即时通信或聊天工具,8.2%的老年新网民第一次上网是看网络新闻。

老年网民使用互联网络接入设备情况

 

老年网民最常用的五类应用

 

老年网民需求旺盛,适老助老有待全社会协作。数据显示,能够独立完成出示健康码/行程卡、购买生活用品、查找信息等网络活动的老年网民相对较多,占比分别为69.7%、52.1%及46.2%;能够独立完成叫车、订票、挂号等网络活动的老年网民相对较少。对于不会用的智能设备或APP,55.7%的老年网民选择“请家人或朋友帮忙使用”,21.1%的老年网民选择“放弃使用”,20.0%的老年网民选择“根据系统提示,自己学习使用”,体现出老年网民对外界帮助具有较大依赖性。调大字体、调大声音、语音提示等改造方式可以迅速解决老年群体上网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而进一步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还需要关注老年群体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加强人本关怀、数字反哺,促使老年群体安心、舒心地使用网络产品,参与网络活动,从而推进老年群体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这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有待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

老年网民能够独立完成网络活动的比例

 

老年人积极拥抱互联网,拓宽了主动消费的渠道,极大地促进了“银发经济”的发展。阿里巴巴发布的《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中指出全国50岁以上的“剁手军团”,仅在淘宝、天猫上就有近3000万人,他们平均每人每年网购消费达5000元。京东大数据也显示,老年用户的人均年消费额是平均水平的2.3倍。“不舍得为自己花钱”“不会网购”正渐渐成为成为老年人的过去式,身处十亿多人的互联网络中,老年群体不可避免地正渐渐变得开放,消费趋势向年轻化、智能化发展。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增长到33%左右,可以预测到,“银发经济”或将成为新蓝海。

 

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

互联网是当代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社交、娱乐工具,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互联网作为未成年人获取疫情动态、坚持学习、与朋友保持沟通的重要保障,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针对全国18岁以下在校中小学生调查发现,86.0%的未成年网民经常上网关注疫情消息或学习防疫知识;57.3%的未成年网民认为疫情期间互联网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更多。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8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远高于成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2.1%。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在学龄前就接触互联网的比例达到33.7%,较2019年(32.9%)提升0.8个百分点。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保证“停课不停学”,很多学校利用网课进行在线教学,也成为推动以小学生为代表的低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原因。

二是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基本拉平。我国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0%,农村为94.7%,两者差距从2018年的5.4个百分点下降至2019年的3.6个百分点,并在2020年进一步下降至0.3个百分点,目前已基本一致。随着移动互联网向农村居民的持续渗透,农村未成年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2.7%,甚至高于城镇0.7个百分点。但在互联网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城乡未成年人的应用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城镇未成年网民使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站、新闻、购物等社会属性较强的应用比例明显较高,而农村未成年网民则更偏好于使用短视频、动画或漫画等休闲娱乐应用。

三是新型智能终端在未成年群体中迅速普及。未成年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的比例已达82.9%,其中移动智能终端是主要上网设备。各类上网设备中,手机的拥有比例最高(65.0%),较2019年提升1.4个百分点;其次为平板电脑(26.0%),较2019年提升2.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手表作为新型智能终端的代表性产品,其在未成年网民中的拥有比例也已达到25.3%。随着智能设备等相关产业日趋成熟,以及5G网络逐渐铺开,智能手表、智能台灯等新型智能设备在未成年人中迅速普及,这也使得未成年人隐私安全保护更加复杂。

四是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体验与维权意识明显改善。安全事件方面,未成年人表示曾遭遇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为27.2%,较2019年下降6.8个百分点。不良信息方面,未成年人表示曾在上网过程中遭遇不良信息的比例为34.5%,较2019年下降11.5个百分点。维权意识方面,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侵害自身的不法行为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的未成年网民达到74.1%,其中初中及以上学历的未成年网民对于网络权益维护的认知比例均在85%左右。

五是家长影响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的引导和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和习惯。数据显示,50.1%的家长认为家庭是监督引导未成年人上网的最重要因素,但高达57.5%的家长表示自己使用互联网主要是看新闻或短视频,24.7%的家长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还有4.1%的家长表示自己不会上网。

六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正得到全面建立。针对未成年网络权益保护问题,国务院于9月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要求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落实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保护责任,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儿童在网络空间中的合法权益。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和游戏过度消费问题,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并且不得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未成年用户的网络游戏使用时长和付费明显降低。

2021年,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国家主管部门加大治理力度,推动网络游戏行业更加规范。国家主管部门治理规范网络游戏行业,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2021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新增“网络保护”专章,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2021年8月以来,国家新闻出版署、教育部办公厅等国家主管部门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要求严格控制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此前,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防沉迷系统早已上线,新闻出版总署在《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试行)》中“定义使用者累计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实际上,许多企业都更加严格地执行了这一标准。例如,今年1月,网易宣布12岁以下未成年人每日游戏时间被限制在工作日1天1小时,节假日1天2小时。

 

 

 

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2021年我国各类个人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呈普遍增长态势。在线旅行预订、互联网理财、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等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率也均在10%以上。

 

网络新闻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7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835万,占网民整体的74.7%。

2017.12-2021.12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1年,新闻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加速融合,持续推进技术突破,进一步增强用户体验,提升传播效果。国家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推进网络新闻行业更加规范。

新闻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加速融合,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新闻媒体通过入驻哔哩哔哩、百度、微博等社交娱乐类、信息资讯类平台,并持续引导平台用户参与对热点议题的讨论,进一步提升平台用户对相关议题的认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庆祝建党百年相关报道中,新闻媒体一是及时发布最新资讯,引发用户关注。央视新闻第一时间在哔哩哔哩、微博等平台持续发布现场视频、资讯等新闻内容,相关视频点击量均在20万次以上。新浪新闻自2021年初至7月1日,积极为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进行推送,重点呈现建党百年相关资讯,累计转载相关报道共约1.4万条。

二是精心设置议题,强化用户认知。中国网官方账号在线上知识问答平台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7月1日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哪一幕让你印象深刻?”进行提问,共得到超2500次回答和千万次浏览。

三是发布权威解读,加深用户理解。人民日报旗下侠客岛公众号在微信发表权威解读文章,文章阅读量超10万。针对同一事件的多平台共同发力,极大提升了传播效果,进一步增强了网民对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力弘扬正能量。

网络新闻媒体持续推进新技术应用落地,进一步增强用户体验。一是数字虚拟应用落地。2021年6月,新华社与国家航天局等单位联合打造专门面向航天主题和场景的数字记者——小铮。该数字记者采用全新的制作管线和实时渲染技术,使数字虚拟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并可担负太空报道、火星登陆等真人不能或很难完成的任务。

二是制播技术更新换代。5G+4/8K直播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赋能,通过一系列全新技术手段和尝试,实现制播超清化、移动化和智能化,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赛体验。

国家主管部门加大治理力度,进一步规范网络新闻行业。2021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推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分发等行为更加规范。2021年10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开发布了最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为网民获取权威新闻资讯提供了有力保障。

 

网络购物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5968万,占网民整体的81.6%。

2017.12-2021.12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作为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典型代表,网络零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推动消费扩容的重要力量。2021年,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4.5%。网络零售作为打通生产和消费、线上和线下、城市和乡村、国内和国际的关键环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业态呈现新发展,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是助力外循环,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为外贸发展提供支撑。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8万亿元,增长15%。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针对跨境电商发展提出多项举措,助力行业发展;同期,在全国海关适用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模式)直接出口、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监管模式,助力企业更好开拓国际市场。

二是推动内循环,农村电商物流日趋完善,农产品上行带动农民创业就业。2021年,全国“快递进村”比例超过80%,苏浙沪等地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新增15.5万个建制村实现邮快合作;电商扶贫累计带动771万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带动618.8万贫困人口增收。

消费呈现新发展,推动国内消费升级扩容。一是消费群体方面,“80-90后”网购普及最高,“95后”消费潜力最大。1980-1995年间出生的“80-90后”网民群体网购使用率最高,达93%;1995年以后出生的“95后”群体网购消费潜力最大,41.9%的“95后”网购用户网上消费额占日常消费总额3成以上,网购消费占比高于其他年龄网购群体。

二是消费趋势方面,国产品牌网购消费意识增强。在文化自信和品牌升级的推动下,国产品牌网购消费热潮高涨,国产品牌广泛受到网购用户青睐。数据显示,支持国货,网购国产品牌的用户占网购整体用户的65.4%。在该群体中,购买的国产品牌主要为运动服饰、美妆护肤、家用电器、手机数码等,购买比例分别为57.5%、38.7%、37.7%和36.2%。

治理呈现新发展,公平竞争推动多元竞争格局。2021年,强化平台经济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的政策不断出台,倒逼电商平台企业重审垄断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推动行业朝向合规化方向发展。“二选一”等不正当竞争监管日趋完善,让更多平台享受到公平竞争带来的市场机会,进一步推动市场多元化竞争。企业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中小企业及新进入者,如短视频平台电商业务规模增速迅猛。

 

在线旅行预订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3.97亿,较2020年12月增加5466万,占网民整体的38.5%。

2017.12-2021.12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1年,我国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及时有效防控,推动了国内旅游业的有序复苏。随着旅行预订细分行业的发展,国内旅游产品供给形式不断丰富,同时数字化赋能旅游业变革创新,进一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内旅游市场有序复苏,旅行预订企业发展总体平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和31.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4.0%和51.0%。其中,国庆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0.1%和59.9%。在国内旅游市场有效复苏的背景下,受局部地区疫情反复的影响,旅行预订企业业绩略有波动,总体平稳。2021年第三季度,携程实现净收入53亿元,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9.3%。

旅行预订细分市场顺势发展,乡村旅游迎来发展机遇。受局部疫情反弹和天气影响,中远程旅游需求未能充分释放,旅行预订呈现近程化态势。以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为特点的“轻旅游”“微度假”“宅酒店”成为市场热点,红色旅游、亲子游、研学游等特色旅行预订产品持续升温。同时,企业不断深耕下沉市场,助力乡村旅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同程艺龙的注册用户里,非一线城市的注册用户约占全部注册量的86.8%;三季度,同程艺龙在微信平台上的新付费用户中,约62.7%来自国内三线或以下城市。

数字化赋能旅游业变革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旅行预订新业态不断涌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数字化转型推动的背景下,国内各地旅游景点、博物馆、文化馆创新消费模式和消费体验,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联动活动,通过“云旅游”“云看展”“云赏剧”等新形式对旅游场所进行宣传。数据显示,2021年微博旅游累计开播人数较2020年增长110%,开播场次增长143%,观看人数增长1968%。二是企业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助力行业变革创新。携程、马蜂窝、途牛等企业加速布局直播领域,通过直播带货、深度云旅游等形式探索“旅游+直播”业态,不断推出丰富的、优质的内容满足用户需求,持续推动更加多元化的行业生态建设。

 

网络视频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794万,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3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6080万,占网民整体的90.5%。

2018.12-2021.12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1年,在短视频应用新用户的带动下,网络视频总体用户规模进一步增长,但增速持续放缓。网络视频市场呈现精品迭出、新业务与技术加速探索应用、环境日益清朗的态势。

传播内容层面,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各大视频平台持续热播,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量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主旋律作品不断涌现,网络视频平台成为重要的播出渠道。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在网络视频平台上广泛传播,获得用户和市场的一致认可,并引发热烈讨论。以《山海情》《功勋》《觉醒年代》为代表的主旋律作品聚焦扶贫攻坚,关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光辉历程,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讲述方式传递主流价值观,受到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成为新时期国产影视剧创作的风向标。

业务技术层面,“云业务”、新技术不断探索与应用,促进网络视频文化产业不断创新与发展。一是“云演出”“云影院”等业务不断探索。“w云演出”借助多种视听技术打造的新形态娱乐内容,克服疫情对线下娱乐业的影响,满足用户观看内容的互动感、沉浸式体验需求;“云影院”则让用户能够在线获得更加沉浸的高质量视听享受,同时通过一起看、云首映、云票等功能,提供创新的娱乐消费体验方式。

二是3D化实景、虚拟偶像等技术不断应用。3D化实景正替代绿幕,成为视频网站自制剧集的拍摄场景,在视觉感受和特效呈现上,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寄生熊猫”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虚拟IP形象被创作出来,不仅能融入网络综艺节目,还能运用全息技术做实景舞台表演,在更广泛的文创领域进行衍生,创造更大价值。

行业管理层面,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文娱领域综合治理部署,强化行业自律。2021年,针对影视领域的明星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低俗信息炒作和劣迹艺人等问题,有关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深化影视业综合改革、促进影视业健康发展、强化网络内容监管,取得较好成效。6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9月,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规范市场秩序,压实平台责任,严格内容监管,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

2018.12-2021.12短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1年,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行业依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短视频平台一方面加速布局知识领域,推动知识传播;另一方面不断与传统产业融合,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短视频推动知识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2020年以来,各大短视频平台一方面大力扶持内容创作者,鼓励泛知识内容产出;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出诸如视频合集的新功能和直播课等新形式,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知识图谱。在广度上,平台知识内容已涵盖生活、教育、人文、财经、军事等众多领域,充分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在深度上,平台通过推出视频合集等功能、打造名校名师直播公开课等形式,促进知识体系化传播,提升知识学习深度。2021年,抖音上线了四期“萌知计划”,投入百亿流量扶持知识创作者,鼓励创作更多适合青少年人群学习的知识内容;快手推出了两季大型直播活动“快手新知播”,为用户提供全新的认知角度与获取知识渠道。

短视频与农产品上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激发经济活力。一是短视频应用助力农产品销售。源头农户、商家通过短视频、直播来宣传和推介优质农产品,为农产品进城打开销路。数据显示,2021年1至10月,快手有超过4.2亿个农产品订单经由直播电商从农村发往全国各地,农产品的销售额和订单量和2020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88%和99%。此外,短视频平台还为农民和乡村创业者提供专业培训,保障农产品短视频、直播销售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短视频应用激发文旅产业活力。在文化产业层面,短视频平台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好奇心,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在旅游业层面,短视频平台不断加强与西安、重庆、南京等城市的合作,吸引文旅项目、旅游景点入驻宣传,助力城市形象传播和推广,带动旅游业发展。

 

网络直播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亿,较2020年12月增长8652万,占网民整体的68.2%。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4.6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7579万,占网民整体的44.9%;游戏直播的用户规模为3.0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6268万,占网民整体的29.2%;体育直播的用户规模为2.8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9381万,占网民整体的27.5%;真人秀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9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72万,占网民整体的18.8%;演唱会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4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76万,占网民整体的13.8%。

2017.12-2021.12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电商直播和体育直播是2021年网络直播行业发展最为突出的两类业态。

电商直播领域,其发展变化主要集中在直播主体、商品来源和运营规范三个方面。一是主体多元化。随着电商直播业态的火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商户将自建直播渠道作为重点。数据显示,淘宝直播近1000个过亿直播间中,商家直播间数量占比超过55%,高于明星主播的直播间数量;快手2021年第二季度绝大部分电商交易额均来自私域流量。

二是商品本土化。电商直播对本土商户产品宣传方面的积极影响在2021年得到良好体现。从老字号品牌到地方特色农产品商户,都通过电商直播渠道获得了良好营销效果。数据显示,“双11”期间超过180家老字号开启直播,多个老字号直播间成交额突破百万元。此外,央视联合拼多多在“双11”期间开设大型直播带货专场,大力推介优质国货和农货品牌。

三是运营规范化。《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在2021年陆续推出。随着规章制度的实施,电商直播监管体系得到逐渐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提升。

体育直播领域,疫情对赛事负面影响逐渐减弱,体育直播模式升级不断提升用户观赛体验。一是赛事回暖让版权交易重回正轨。随着全球各地体育赛事的陆续恢复,相关企业也重新展开对版权资源的竞争,重要体育赛事的直播版权交易频繁发生。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中超联赛、英超联赛、美洲杯等赛事的网络直播渠道均在2021年陆续确定。作为所有网络直播中最为重视版权资源的业态,赛事版权交易的回暖预示了体育直播的良好前景。

二是以云服务、5G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推动了体育直播业务模式的进一步升级。在奥运会上,由阿里云和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联手打造的“奥林匹克转播云”首次投入使用,为全球转播机构提供转播支持。基于该平台,转播方工作人员不但通过远程方式即可完成转播和编辑工作,而且还能利用运动员追踪技术,让观众在田径短跑项目中看到每个运动员的实时奔跑速度等信息。

三是运动员赛后连麦直播丰富了用户观赛体验。在社交媒体平台,连麦直播成为运动员与观众交流互动的新形式,为用户提供了了解运动员和赛事的新途径。数据显示,2021年共有103名体育明星在微博参与了144场连麦直播,直播观看量累计达到3.28亿。

 

网络游戏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54亿,较2020年12月增加3561万,占网民整体的53.6%。

2017.12-2021.12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网络游戏行业持续发展,海外拓展平稳推进。一是国内独立游戏取得新进展。2021年发售的国内独立游戏以较高的品质获得了网络游戏用户的青睐,并在国际知名游戏分发平台及网络商店获得较高销量和评价。

二是海外拓展持续推进。海外市场已成为我国网络游戏厂商重要的营收渠道,也为文化出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我国网络游戏厂商开发的手机游戏在全球手游畅销榜中分别位列第二、五和七名。

 

网络音乐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7.29亿,较2020年12月增长7121万,占网民整体的70.7%。

2017.12-2021.12网络音乐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1年我国网络音乐行业发展具体表现在版权环境和业务创新两个方面。

一是版权环境重塑推动竞争焦点回归产品本身。自2018年以来,相关部门指导各主要网络音乐服务商完善授权模式,协调各方合作共赢,推动99%以上独家音乐作品开放授权。2021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法责令腾讯及其关联公司解除独家版权,停止高额预付金等版权费用支付方式等,恢复市场竞争状态。通过上述行动,国内网络音乐市场竞争秩序得到重塑,市场进入壁垒降低,使竞争者更有公平触达上游版权资源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将市场竞争的焦点回归到业务创新与用户体验。

二是多领域业务创新助推企业营收持续增长。伴随着版权环境的好转,网络音乐平台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于新业务的探索中,各种创新业务正逐渐展开,推动平台营收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3.5%58;网易云音乐营收同比增长52%59。在线下演出方面,网易云音乐旗下酒吧于10月在上海开业,在为艺人培养提供了现场演出机会的同时,也成为音乐社区用户的线下交流活动场所。在虚拟服务方面,QQ音乐与元宇宙游戏企业罗布乐思合作推出游戏《QQ音乐星光小镇》,并举办虚拟音乐会,拓展音乐与游戏融合的虚拟场景沉浸式娱乐体验。

 

网络文学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0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145万,占网民整体的48.6%。

2017.12-2021.12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21年,网络文学行业持续稳健发展。网络文学更加关注现实题材,作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基于网络文学的数字产品形式日趋多元发展,音频和短剧成为新的增长点。此外,网络文学平台探索新的出海模式,为在全球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路径。

正能量题材成为创作潮流,现实主义作品质量不断提高。一是正能量趋势明显。在国家政策的倡导和平台的引导下,网络文学加强对现实的关切。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网络文学涌现出一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题材的正能量作品。

二是现实主义作品质量获得了社会认可。《大国重工》《朝阳警事》《大医凌然》和《手术直播间》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入选国家图书馆永久典藏名单。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大国重工》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获得中国出版行业最高奖。

网络文学多元开发模式正在蓬勃发展。一是“网络文学+音频”成为IP开发的着力点。依托原创网络文学内容,网络小说孵化的有声书市场增速较快,网络文学平台和音频平台寻求强强合作,多家互联网企业也加快布局音频产品,音频已经成为网络文学多领域发展的重要部分,如自字节跳动推出“番茄畅听”,网易云音乐上线“声之剧场”,腾讯音乐收购“懒人听书”全部股权。

二是“网络文学+短剧”成为网络文学IP改编的热门赛道。网络文学的内容平易通俗,跟短剧节奏相吻合。短剧的孵化周期短,制作成本低,网文平台、短视频平台等相继入局,形成了网文平台提供文学IP,短视频平台制作播出的模式。

网络文学出海呈现生态化发展,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一是出海的模式从内容出海走向生态出海。2021年,网络文学出海正在从平台输出国内作品的内容出海模式,转变为输出创作、运营的生态出海模式。网络文学平台开始输出内容创作技能和培育海外原创者,已形成海外本土化运营。

二是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效果显著。数据显示,中国网络文学已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超过1万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达1亿多人,覆盖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规模化的网络文学出海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贡献。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