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还是延续:河南卫视舞蹈综艺《舞千年》再出圈?

河南卫视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人们的惊喜与期待?

大概是自2021年春节《唐宫夜宴》伊始,观众们再也无法忘记那14个灵动可爱的唐朝少女,再到后来的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河南卫视多次以自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文化、河南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接一个的文化惊喜。从此,看河南卫视“放大招”,就成为了观众在传统节日的新期待。

“中国节日”系列收官后,11月6日,河南卫视又与bilibili(以下简称B站)携手推出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节目播出后一时引起热门话题无数、登上微博综艺影响榜第一,播出两期后播放量突破两千万,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参赞兼巴基斯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和清、中国参赞驻贝尔法斯特 · 北爱尔兰张美芳、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先后发布推特向世界推介《舞千年》。

回顾一年以来频频出圈的各档节目,从“奇妙游”再到《舞千年》,河南卫视以故事剧情推动节目进展作为表达方式,走在了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之路的前列。从“出圈”到走向世界,河南卫视这一次与B站推出的舞蹈综艺《舞千年》,又带来了怎样的惊喜?

 

延续坚守:“中国节日”IP的继承者

 

“上下舞千年,与君梦一场。”《舞千年》首期便发出了这样的文化口号,奠定了节目的整体基调。而在节目的整体设计上,不难看出许多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思路与内容的延续。

 

《舞千年》是这样进行自我定位的:

 

河南卫视与B站携手打造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聚焦于以舞蹈讲述中国故事。5位荐舞官化身历史人物,穿越中国历史上4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盛世,寻古今最美乐舞,载入舞籍《十二风舞志》,以13个国家顶级舞团打造的舞蹈节目讲述中国故事,共论中国舞蹈之美。

讲述乐舞历史之时,《舞千年》仍延续使用了“奇妙游”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进一步强化中国节日IP的影响力,实现传播中的长尾效应。自《唐宫夜宴》走红以后,河南卫视逐步摸索出了“弘扬传统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以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抓手,打造中国节日IP”的发展思路,推出了《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的“中国节日系列”。

以中国舞蹈之美为主题的《舞千年》,也同样坚持了这一节目思路,首期节目的第一章《相和歌》,就讲述了东汉背景下立春前日“轻纱罗裙迎春神,少女踏鼓望子衿”的故事,以《诗·郑风·子衿》承载汉代盘鼓舞《相和歌》;而第二期的第一章《踏歌》则聚焦了传统节日上巳节,进一步延续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讲述与弘扬。对传统节日的聚焦使《舞千年》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中国节日”系列观众的观赏习惯,又创造了新的沉浸场景,丰富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花开两朵:明暗交织的节目线索

 

尽管延续了“讲故事”的思路,《舞千年》仍在叙事上有了新的尝试。节目整体形成了明暗交织的节目线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明线上节目选择了以历史上的四个文化盛世作为背景,5位荐舞官们穿越时空寻找舞蹈,同时兼具现实世界荐舞官与历史世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寻找舞蹈、推荐舞蹈。比如节目首期“铜雀剑舞宴群臣”以曹丕、曹植两人荐舞开局,以舞蹈剧目倒叙了从“东汉《相和歌》-春秋战国《孔子》-旧石器时代《火》”的历史发展进程。每一支舞蹈的背景故事相互独立,又通过曹丕、曹植等人的荐舞相互联系,以剧情代替综艺节目主持人,对舞蹈背后的情感与文化进行解读。

暗线上历史人物的个体叙事使整个历史世界更加真实、完整,比如曹丕、曹植、甄宓之间暗流涌动。《舞千年》将整期节目放进较为完整的历史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而每个人物的荐舞也都与其性格、经历相关,为达成某种目的而进行,形成了较强的张力。这种基于历史的再创作使不同历史阶段的舞蹈更加巧妙、自然地联结,再加之恰到好处的科普、通俗易懂的翻译,整个节目更加平易近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舞蹈节目的观赏门槛,使人更容易在情感共鸣中获得沉浸体。

而在节目的最后,由司马懿将“采舞官”的任务交给屏幕前的观众,使竞技元素游戏化、公平化,最终实现了节目与观众的联结,发挥了观众自主性、提高了观众参与度。可以说,是历史剧情、舞蹈与观众一起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回眸、故事的共创。

可以说在强大的文化自信与审美基础上以新叙事方式展开节目,是《舞千年》获得“沉浸感强”好评的主要原因但年轻的“河大卫”再一次的出圈,也离不开模式与平台的大胆创新。《舞千年》的总导演冯铮也坦言“曾一度担心观众无法接受这样一档‘异想天开’的节目”。

 

跨界”突破:“破次元”现实连接

 

“跨界”是《舞千年》最显著的创新特征。依托不同角度的跨界,《舞千年》实现了更加直接的“破次元”现实连接,将“二次元”用户与“三次元”连接,将影视剧、电视剧、舞蹈的观众连接,将历史个体叙事与现实连接,最终实现将节目与观众个人连接。

平台跨界拥抱年轻人:河南卫视X B站

“中二”,是许多观众看到首期《舞千年》独特剧情设定时的评价关键词,而这个设定似乎与B站热血动漫的剧情背景不谋而合:以《十二风舞志》集结5位荐舞官,“荐六存三”,共同点亮属于这个时代的《十二风舞志》,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中华文化。

这是河南卫视融入B站文化的一个窗口,选择拥抱B站的年轻观众,也是河南卫视进行全媒体发展的良好机遇。当《唐宫夜宴》在网络上悄然走红时,B站就涌现出了大量的“自来水”与“二次创作”视频。本次《舞千年》播出之后,更有很多外国友人UP主发布了自己的“reaction”视频,表达了自己受到的震撼和对于节目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舞千年》的国际化传播,扩大了其在年轻受众群体里的影响力。事实上,彼此独立又相互连续的节目结构设计,使得碎片化传播从一开始就成为了可能。而当走红之后,河南卫视更是注重与观众、网友保持互动,为节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此次与B站合作,对于河南卫视来说,更是在传播渠道、受众、内容上收获了得力帮手。

从受众群体来看,有三类主体成为了《舞千年》传播的主要助推者——国风爱好者、舞蹈爱好者以及相关视频剪辑创作者(UP主)。

国风爱好者是文化类节目消费与推广的主力军。以汉服爱好者为例,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14年到2019年间,汉服爱好者群体从32万增长至356.1万,这一增长迅速的群体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文化热情、较强的消费能力以及较高的审美水平与文化素养,对制作精良的历史文化节目具有较高的好感与粘性。

但同时,对节目的历史与文化要求、审美与质量要求也更高。B站是各类亚文化爱好者的聚集地,大量国风爱好者相聚于此,他们对传统文化类节目具有极大的消费需求与较高的质量要求,《舞千年》正是因为在历史文化、审美等方面交上了相比之下更真诚、更令人满意的答卷,使国风爱好者们成为了节目的“自来水”与忠实粉丝。

《舞千年》令B站的舞蹈爱好者们食指大动。《舞千年》联合了13个国家顶级舞团,首期更是选取了著名舞剧《孔子》的片段,使粉丝效应得到了一定的发挥。在B站节目页面的右侧,也可以看到符合粉丝习惯的“多版本纯享考古”,为节目中舞蹈剧目的再欣赏提供了更多选择,使传统剧场中的舞蹈剧目与综艺相连通。而在“精彩看点”侧栏中,观众可以直达演员的B站账号,与喜爱的演员进行直接互动,促进节目在不同文化圈层中的传播。

最后,B站的内容创作者们提供了大量“二次创作”视频,与前面提到的两类主体形成了长尾理论中的新参与机制,进一步推动了作为元数据的《舞千年》的传播影响。

《长尾理论:为什么商业的未来是小众市场》中提到的“新参与机制”由原创者、改造者、狂热爱好者和新手/偶然参与的爱好者四个主体构成,由原创者提供原创“媒体和生产中心主义”元数据,改造者对其进行改造——二者作为媒体生产者为狂热爱好者与新手或偶然参与的爱好者提供作品。

狂热爱好者和新手则作为媒体消费者,狂热爱好者反馈给改造者“使用中心主义元数据”,传递给新手或偶然参与的爱好者以原创“媒体和生产中心主义”元数据,来吸引新手进行转化。而四者之间也可能会产生角色转换,比如新手向狂热爱好者转变、狂热爱好者可能向改造者改变等情况,从而进一步扩大原创者、元数据的影响力。

具体来说,在《舞千年》的B站传播过程中,《舞千年》节目担任了原创者的角色,提供原创“媒体和生产中心主义”元数据,即节目相关资源与素材,视频二次创作的UP主则是改造者,使用元数据创作出《舞千年》主题混合剪辑、观看分享、节目解读等作品,二者共同为受众提供作品;

受众则由新观众与爱好者组成,他们进行媒体消费的同时为原创者与改造者提供反馈、为新观众与潜在观众分享作品,促进潜在观众的转化。这些作为新时尚领军人的UP主聚集了一众兴趣相同、粘性较强的粉丝,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能够影响节目受众内部的舆论走向,并具有出圈趋势。他们作为“产粮人”,使观众内部关系更加牢固,情感联系更加紧密,更让作为元数据的《舞千年》节目保持了更多的持续热度。就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节目获得了源源不断、循环往复的关注度。

  • 模式跨界吸引眼球:大型竞舞式综艺连续剧

如果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突破的是传统的晚会结构,那么《舞千年》节目组的设想,是实现影视界、综艺界、舞蹈界的三界跨界融合

目首次采用综艺化的影视剧拍摄方式,打破传统舞台的呈现形式,打造沉浸式中国故事舞蹈大秀。以综艺展示中国舞之经典,以影视剧的标准制作综艺。

通过艺术形式的跨界,《舞千年》呈现了更加丰富有趣的舞蹈剧目,但同时也对节目组提出了较大的制作难度。首先是节目中不同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协调问题,既要保证舞蹈节目的原真与完整,又要将故事融入其中,既要讲述历史传承文化,又要考虑观赏门槛的问题,这都对节目实现“雅俗共赏”提出了难题。

同时,节目组通过5G、AR、360°摄影、“子弹时间”等技术手段捕捉了多角度的观赏视角;通过摄像机变焦来放大局部,使舞蹈全方位地展现在镜头面前,现场舞美、灯光、道具、服装、化妆等所有细节的优、缺点都会被放大——这对表演质量要求更加严格,也使节目实现“科技赋能文化”的难度更高。

 

“文胜质则史”:跨界与科技赋能的使用尺寸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三界合一”的跨界、畅游云间的科技虽能一时间吸引大量眼球,但热情过后,由此造成的手段与内容割裂、节奏不协调的问题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不论“中国节日”系列还是《舞千年》,都在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产生了争议。

正如孔子对君子修养的阐述,“文胜质则史”,以跨界与科技手段文饰文化节目,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使新手段的使用成为了华而不实的装饰品。

首先,影视界、综艺界、舞蹈界的跨界融合,在有利于实现覆盖受众范围的同时也消解了三种艺术形式本身的特点,在新的框架结构中很难真正实现三者本身优势的凸显,易产生割裂感,产生“出戏”感受。但是《舞千年》将其中部分片段与广告植入进行娱乐化、喜剧化处理,朴实又真诚地进行了节目的呈现。

其次,科技手段的运用难免会对舞蹈节目的原有节奏与完整性产生不利影响,如慢速镜头、切换角度打断原有舞蹈节奏,尤其对群舞的节奏、编排影响较大。这虽然改变了舞蹈节目的传统观赏方式,但部分特效运用产生的粗糙感喧宾夺主,反而削弱了舞蹈自身魅力的展现,产生了一定的争议。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我们更应该重视技术运用与节目内容本质的关系:手段仍应服务于节目内容的表达需要,而非“本末倒置”。新手段与节目内容如何做到“文质彬彬”,科技赋能与跨界之路,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

 

文化类节目出圈:节目内容深耕遇上“怀旧”需求增长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到,“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节奏逐渐加快,却被疫情按下了减速键,互联网在连接世界的同时也使人们变成信息茧房下的孤岛。正如在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所著的《怀旧的未来》提到的,怀旧是对于某种具有集体记忆的共同体的渴求,是在一个被分割成片的世界中对于延续性的向往——历史使人们可以脚踏实地、仰望未来。人们在时间与空间的多重交叠中,对于历史有更加强烈的认知需求,这进一步助推了“国潮”和“传统文化热”发展。

优秀的文化节目,可以使人们鉴往知来。在利好背景下,河南卫视的爆红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传统文化领域的多年关注与传统节目的持续蓄力创新,都使其兼具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敏锐的市场嗅觉。当下,“国风”成为大势所趋,而河南卫视趁势而为,一举夺魁。但是,它可以被复制,也等待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