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祁吟墨,刘锦:《讲好黄河故事 打造上游样板》(甘肃日报2021年10月第008版理论)

摸清资源家底,把握甘肃黄河文化的多元形态;找准文化定位,发挥“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的叠加效应;挖掘当代价值,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打响甘肃黄河文化品牌。

甘肃是黄河上游的重要省份。当代黄河干道在甘肃境内两进两出,入甘南、临夏,穿兰州、白银,流域分布涉及9个市州,总长度913公里,占黄河干流总长度的1/6,总流域面积达14.59万平方公里。黄河甘肃段流域内自然环境复杂,涉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等多种地形和相应的水文特征;文化样貌多元,既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又是黄河上游多民族文化的集聚区;居住人口众多,黄河沿线人口占据全省人口数量的70%。自古以来的特殊地理区位、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总体关注度向黄河中下游倾斜的现实情况,都决定了甘肃有机会且有必要在挖掘凝练甘肃黄河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讲好黄河故事,做好黄河文章,打造上游样板。

摸清资源家底,把握甘肃黄河文化的多元形态。黄河文化是时间、空间、内涵上各种同质与异质文化的共同体,呈现出整体性与差异性辩证统一的特征。黄河文化在甘肃段的鲜明特质,既包含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传承赓续的华夏文化,也包含以游牧文化为代表的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外域文化。具体表现为:以物质实体为承载的文化遗产,如大地湾、马家窑、炳灵寺石窟、索桥古渡口等黄河文化遗存;展现黄河儿女生产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兰州水车、临夏砖雕、岷县洮砚、天水伏羲大典等,这些技艺风俗至今仍有广泛群众基础;黄河流域凝聚积淀而成的价值认同、民族气质等文化结晶,如陇原大地由于长期居于多元文明的碰撞融汇之处,而熔铸出的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以上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体系的黄河文化内涵,应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升认知深度、分类精度与传播效度。

找准文化定位,发挥“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的叠加效应。一是要进一步明确甘肃黄河文化在黄河流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形成史上的重要地位。巴颜喀拉山的曲折细流在甘南草原汇聚壮大,黄河上游的灿烂文明也在甘肃始集大成。如湟水、洮河等流域孕育出以彩陶闻名于世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渭河流域传承伏羲、女娲始祖文化;泾河、北洛河流域周祖文化、道源文化流传久远。二是要把握住甘肃黄河文化与丝绸之路文化的独特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古丝绸之路在黄河沿线的几段主要通道,如湟水谷地、渭水谷地与泾水谷地沿线古道,几乎横贯甘肃。未来,甘肃要紧紧抓住这一最大机遇,借势已有平台、重点项目以及政策支撑,做好规划衔接,唱好黄河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响曲”,助力甘肃发展迈上新台阶。

挖掘当代价值,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打响甘肃黄河文化品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因此,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甘肃黄河文化,不仅要摸清资源、找准定位,更要活化利用,讲好甘肃的黄河故事。一方面,要挖掘传统黄河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链接点。如以黄河三峡(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为代表的治水文化,以哈达铺、腊子口为代表的革命红色文化,以及各族人民在黄河流域共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生态文化观念等,都是甘肃黄河文化当代价值的重要组成意涵,都应充分挖掘和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以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抓手,继续打磨精品黄河文化旅游线。既要强化甘肃省内沿黄市州的资源串联,也要积极探索与上、中、下游沿黄城市的共建共享,还要继续扩大开放视野,加强与世界大河文明城市的交流对话,从省内、国内、国际三个层次,以数字化、场景化、体验化三个方向,加强甘肃省黄河文化的整体形象品牌塑造。

 

 

(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