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骥,陈思:《工业遗产的场景叙事》(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第007版文化产业)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上,首钢滑雪大跳台将工业风貌、科技文化与自然山色融为一体,如同一 条“飞天”飘带吸引着全球目光,成为工业遗产引领城市更新的典范。诸如首钢这样充满情感记 忆、体现时代印记、镌刻工业符号的工业遗产所形成的怀旧场所及其蕴含的场景精神,勾勒出工 业、历史与文明的对话,彰显出遗产、记忆与城市的共情,更洋溢着场景、空间与生活的表达。

 

工业、历史与文明的对话

 

从历史视角看,无论是工业革命催生的现代技术与传统文明的冲突和碰撞,还是互联网革命 重构的赛博空间和生产空间的吸收与融合,都对工业遗产的改造范式和更新路径产生了颠覆性的 影响。作为以文化创意驱动城市更新的新生力量,工业遗址区不再被视为城市的“锈带”,工业 遗产也不再被认为是历史的累赘。在工业、历史和文明的对话中改造而成的工业遗产,因具有较 高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工业的发展印 记、特定时期的人文风物。工业遗产发挥着历史担当和文化引领的价值,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 的印证。

从文明视角看,保护工业遗产,讲好文明故事,是彰显文明价值、激励民族自信、鼓舞文化 复兴精神和信念的重要路径。从远古时期简单的捕鱼狩猎、质朴的农事劳作,到近代以来轰鸣的 机器运转、火热的劳动生产,再到新时代工业遗产焕发出的文化创意之光,历史文明的世代赓续、 生产方式的迭代更新,共同积累起人类丰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回顾历史,从西周到西汉跨 度的铜绿山古铜矿、彰显着世界制陶最高水平的景德镇御窑,都是工业遗产对人类文明的最好见 证。聚焦近代,以安庆内军械所、金陵机器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 局、汉阳铁厂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工业遗产,见证了 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初中国以机械制 造、钢铁冶炼、造船、铁路建设为代表的民族自强之路。这些老建筑、老物件、老机器,烙刻着 工业的足迹,见证着历史和文明的发展历程。

 

遗产、记忆与城市的共情

 

工业遗产镌刻着城市变迁的成长轨迹。工业文明进程体现出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接续, 正是通过真实、活态的工业遗产反映出来的。这些见证着城市形成、发展、繁荣和变迁的工业遗 产,是城市记忆最好的载体。这些具有丰富内涵和多维价值的工业遗产,为城市成长保存了珍贵 记忆。昔日运煤船川流不息的河道如今游船荡漾,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已成为国际时尚的秀场, 斑驳的墙壁成为攀岩胜地,回转的生产车间变成了画廊、剧院或露天电影院……工业遗产的创意 蝶变,书写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史,也记录着市民的奋斗史。

工业遗产还勾勒出人类生活的记忆谱系。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纪念碑和国家工业化发展 的里程碑,工业遗产不仅仅是直观可视化的旧厂房和老建筑等工业生产的物质性遗存,而且包括 了既往工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所沉淀和淬炼的珍贵历史印痕和文化底蕴。位于襄阳的电影《你好, 李焕英》拍摄地原卫东机械厂成了热门打卡地。厂区内的食堂、饭店、理发店、幼儿园以及纵横 的钢架、裸露的水管、褪色的门窗、斑驳的墙壁,散发着浓郁的怀旧气息,将三线建设时期辉煌 的历史、燃情的生活还原。这些在特定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闲置厂房、职工住宅和工业设施 以及人物档案、工厂画像等,是城市历史的宝贵证明,也是往昔奋斗者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更是 当代城市更新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缘起。

 

场景、空间与生活的表达

 

工业遗产的价值活化需要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消费场景。近年来,全球城市增长的范式从生 产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城市资源利用的视角范围也从物质资源扩展到社会资本资源。以美好生 活为核心,塑造深度融合的创意业态、构建城市精神的叙事场景和创造公众参与的创意情景,为 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生长提供有效的文化动力,成为当代城市的目标。而这种城市增长新动力 的来源,是居住在城市中的充满异质性的群体。他们之间的分布密度、连通性、互动程度和睦邻 优势,提供了创新与创意的可能性。不管是北京 798、上海田子坊还是广州红砖厂,这些工业遗 址摒弃了工业生产时期传统、刻板、千篇一律的空间印象,被打造成时尚、多元的城市公园、创 意空间和网红打卡地。这些体量巨大的工业厂房、高耸的烟囱、壮观的生产线、庞大的冷凝塔, 以宏大壮观的力量感和饱经风雨的沧桑感,成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消费场景,以文化创意产业 集聚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场景形态,孕育出城市工业美学典范。

工业遗产的当代复兴更需要构建以人民为主体的生活场景。后工业时代,城市作为一种空间 体验,越来越凸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场景为核心的空间营造策略,主张将独特的美 学风格和地方文化气质融入其中,塑造承载文化价值、突出文化品质、彰显文化特色的社会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的工业遗产更新,开始从遗产改造走向公共场景营造阶段。将带状的工业遗产线路 更新为城市文化休闲路线,便是其中的典范。例如,纽约高线公园将曼哈顿区西侧哈德逊河滨水 地区的一段废弃的高架货运铁路线改造成线型开放公园,几十年来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和健 身的公共空间。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改造则以滨江滩涂分布的纵深约 300—500 米的数十个 工业厂区为载体,通过布局大量的文化舒适物,引入品牌性文化艺术活动,打造公共活力带,并 以城市事件和文化参与,激发场景活力。这也进一步表明,利用工业遗产的空间资本,融合业态、 营造生态、创造生活、重塑美好生活场景,可以更好地实现有创想的生活、有吸引力的就业、有 交互的容纳和有活力的治理。

工业遗产体现着历史和文明的交融,表现出记忆与城市的共情,但只有真正营造成日常消费 场景,融入美好生活空间,才能实现永续发展。正如《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所强调的: “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一个历史遗迹以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怀念,更是为了从物质层面上 延续我们的文化甚至生活本身。”这也是新时代工业遗产保护、活化与利用的核心所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