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实录放送|单霁翔讲述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背后的故事!(上)

 

城市建设VS遗产保护: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问题

 

一是道路交通对城市文化的割裂苏州在1994年前后建的一条大马路——赣江路,把2500年的苏州从中间给拦腰切断了。由于这个原因,当时苏州整体的古城就没有能够列入世界遗产,而是于1997年到和2000年两次把九处苏州园林申报为了世界遗产,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北京为解决商业问题与交通问题,在城市市中心建立了一条50米宽的大街——平安大街,但建成后并没有有效解决商业问题与交通问题,反而对城市文化造成了影响。

 

二是高楼大厦对城市形象的模糊。传统建筑正在一点点被高楼大厦所挤压,造成了“千城一面”。很多城市的办公楼没有地域特色,没有反映城市的景观风貌,已经分辨不出哪个是南方的,哪个是北方的,由此造成的是对城市形象的辨识度越来越低。千篇一律的学校校舍、教学楼同样对培养今天新一代的艺术家极为不利。

此外,一些光亮派的建筑正在逐步取代文化地标建筑的存在。山东济宁的老火车站很有名,火车站上面有一个四面钟,以前没有手表的人们就靠四面钟来计时。90年代因为要建一个新的火车站,由于老火车站跟新火车站不协调便把老火车站拆掉了,在拆掉之前济南的市民携家带口来跟火车站照相告别。

甲骨文与青铜器故乡的殷墟在2003年至2005年申报世界遗产时,因河南安阳执意要在覆盖着殷墟遗址的一部分范围内扩建安阳钢铁厂产生了矛盾冲突,但由于当时钢产量钢的价格对于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是扩建了,而今天为保护殷墟,安阳钢铁厂又开始减产搬离。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居然在中华大地上建造起来了,而那些带有城市气息的文化遗产却一点点被损害,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三是西方文化标识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破坏。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北池子大街上面的西方雕塑,用钢板及钢球焊接起来矗立在城市中心广场的建筑,北京历史文化街区荷花市场下面的星巴克,传统商业街农夫四街下面的肯特基,西安鼓楼下面的麦当劳等西方形式主义的建筑及标识正在打入中国城市的文化心,侵蚀国人的文化自觉。

“开放的陕西欢迎您!”站在西安机场这个广告前面我真的百思不得其解。西安是14朝古都,拥有大雁塔小雁塔这么震撼人心的古建筑群,难道一定要用这种曼哈顿式的高楼大厦来欢迎来宾吗?哈尔滨机场的广告——“1907-2007,哈尔滨迎来第二座伟大建筑”,如果说第一座伟大建筑是左边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索菲亚教堂,那么第二座伟大建筑难道就是这个跟巧克力冰棍儿似的高楼大厦吗?可见西方文化对我们文化自觉的侵蚀有多严重。

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注意文化的建设,凝聚文化的力量。

 

 

申遗的实践过程让我们更加重视文化遗产保护

 

 

首先,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遗产的理念究竟缘何而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国家自己领土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资源,并且当文化资源受到威胁时,会举全国之力,甚至求助于国际组织共同来进行拯救。著名的案例,就是埃及的努比亚遗址。当时埃及和邻国政府为了解决粮食解决生存问题,要建一个大型的水库——阿斯旺水库。但是水库的建设将会使阿布——辛贝勒神庙被淹没。由于埃及政府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就求助于国际社会。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组织了多达30多个国家的队伍进入神庙现场,把神庙的内部构建进行编号,随后便把它们拆卸搬运到不被水淹没的高处,进而重新建造起来。这样阿斯旺水库得以建设,而努比亚遗址也得以保护。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重大的文物保护项目的实践,诞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它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这一理念一提出,便很快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于是在1972年,形成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世界遗产公约。

其次,我国的申遗道路漫长且曲折。1972年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形成时,我国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直到1980年以后,随着我国文物专家学者的陆续出国考察,开始呼吁中国能够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2年,我国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5年,我国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那么,下面就来简单回顾一下我国的申遗之路。

第一批世界遗产的诞生。1987年,我国有了第一批世界遗产。包括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和山东泰山。虽然只有六项,但是对于我们的文物保护和世界遗产的衔接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长城。长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当时列入的只有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八达岭这样的一些点段,之后每若干年会列入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始终没有把我们的万里长城作为一项整体保护的项目。但是当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中国政府就把长城两个字作为一个项目申报并获得了成功,这样跨越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历朝历代的长城都列入了世界遗产保护之列。

还有泰山。过去我们列入文物保护的是泰山上的那些古建筑群和摩崖石刻,但是当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才认识到这些摩崖石刻和背后的山体是不可分割的,摩崖石刻上面的内容跟整个泰山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于是,中国政府就把整个泰山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人与自然共同形成的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申报并且获得了成功。这个举动就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历史,因为过去世界遗产只有两类,要不你是文化遗产,要不你是自然遗产,泰山列入以后我们就出现了第三类世界遗产,就是文化和自然遗产。自此以后,我国的山川以及文化景观便纷纷加入申遗的队伍。而随着申遗的实践,我们也在不断完善认识,并逐步认识到要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申遗热遇到了严规定。1997年,随着山西平遥和云南丽江列入世界遗产,我国开始出现申遗热潮。当时,全国各地区都希望把他们那些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资源列入世界遗产。我们手里当时就有多达70项左右的世界遗产申报名单。但是在2004年中国苏州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确定了一个对我们的申遗工作相当不利的规定:即一个国家无论大小,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项文化遗产。

试想一下,我们是5000年的文明古国,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如果每年只能挑选一项进行申报,那我们该如何申报?所以当时我们要不断的跟国际组织沟通。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有三大机构,我们请三大机构的三个负责人来一起商议,跟他们说我们会遵守国际的规定,每年只申报一处,但是我们会努力申报成功。因为当时我们处在一个城市化加速进程的时代,我们每一项申报世界遗产都带有抢救性质。

申遗工作的快速发展期。此后,我国便积极推动各地文化遗产的申遗,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高丽王城王陵贵族墓葬申报世界遗产成功。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2006年,河南安阳殷墟申遗成功。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2008年,福建土楼申遗成功。2009年,五台山申遗成功。2010年,登峰“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成功。2012年内蒙古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2013年,云南哈尼梯田申遗成功。

2014年,两项遗产申遗成功,一项是大运河,一项是丝绸之路。为什么一年能有两项成功呢?因为丝绸之路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三国跨国共同申报,当时用的是吉尔吉斯的名额。2015年,湖南、湖北、贵州的土司遗址申报成功。2016年,广西花山岩画申报成功。2017年,厦门鼓浪屿申报成功。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报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一跃成为全世界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会上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正是申遗的实践过程让我们更加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其实,是否是世界遗产最多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早晚都会是最多。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抢救保护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良渚遗址。良渚古城遗址在申报世界遗产之前,遗址上遍布各种废品回收站、工业企业厂房及印刷厂等建筑,同时不断增加的农民住宅建设、开山取石对遗址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2006年,我国考古学家在良渚遗址上发现了古城遗址,是北京紫禁城的四倍大。在进行申报世界遗产时,我国开始对遗址周边环境进行整治。2009年,国家文物局在良渚召开了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我在会议上当时代表国家文物局喊出了一个口号:要让考古遗址像公园般美丽。

这个口号真的是来之不利。长期来人们一直对于考古遗址公园提出异议,认为考古遗址是考古学家工作的地方。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这两个名词是不能搁在一起的。但是我们也在不断地解释,湿地是要保护的,但是可以成为湿地公园,湿地是主角。森林是要保护的,但是也可以成为森林公园,森林是主角。那么遗址也可以成为人们参观的地方,只有人们走进去感受它的魅力,才会更加精心地保护它。但是关键要通过实践才能让人信服。后来,通过高句丽遗址、金沙遗址以及大明宫遗址的相关实践,让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考古遗址公园是考古遗址保护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会议上,专家才认可了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第二年,第一批考古遗址公园的名单便相继公布,现在正在进行第四批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

今天,良渚遗址经过环境整治与遗址保护成为了遗址公园。良渚恢复了它的山形水系,恢复了它的地貌,恢复了它的农业景观,恢复展示了它原本的宫殿格局,并在附近建立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博物馆专门收藏展示良渚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在这些工作完成后,良渚遗址公园正式开园。近年来,每年都有上千名甚至上万名全国各地的观众来这里考察学习,良渚也成为了年轻人以及同学们学习交流的一个大课堂,并通过数字技术让年轻人体验5000年前人们生存的状况,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片文化绿洲。

五台山遗址。五台山提出申遗的时候,我们到现场一看20多处地点需要整治,特别最核心的地段台怀镇。当时,这些宗教寺庙、建筑群的山下,由于开发旅游有上千个小门店把古建筑群围得水泄不通,比如小饭馆、小茶馆、卡拉OK、洗脚屋等等。那么要申报世界遗产,必须进行环境整治。经过一年的时间,五台山下面的小门店那些旅游设施退后十里地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又经过一年整治,深山藏古煞的意境才终于复归。之后五台山也因此成功申报了世界遗产。今天文旅融合已经不会再发生那样的情况了,所以五台山会得到长治久安的保护。

杭州西湖。进入新的世纪后,杭州提出西湖申报世界遗产,这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因为西湖是在一个蓬勃发展的省会城市中心的广阔区域,西湖的文化景观是“三面云山一面城”,这就意味着三面云山里面不能出现任何新的建筑。对此,杭州市也做出了相应的承诺。今天人们再到杭州,无论是荡舟西湖里面还是漫步苏堤白堤都看不到任何一栋侵入到西湖文化景观里的新建筑,杭州成功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影响了吗?没有。自从申报世界遗产之时,杭州就坚定不移地从西湖时代走向了钱塘江时代。几年前的G20会议,美丽的杭州新城景观通过影视传到了世界各地,真正实现了梁思成先生当年的主张——一座历史性城市要保护老城建设新城。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大运河当时是作为一个重大项目进行申遗,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的一项遗产来申报世界遗产。最初关注大运河是因为南水北调工程。2003年开工以后,无论是中线方案还是东线方案,都涉及很多的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当时我们就写了一个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的全国政协提案并得到了重视。之后由全国政协牵头召开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也列入了当时全国政协唯一的集体采访活动。

2006年,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我们又写了关于推进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提案,建议大运河加快申报世界遗产。但是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经过工作会议的讨论,我们慢慢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大运河申遗,不但京杭大运河要列入申报遗产,它的前身隋唐大运河也应该列入,还有就是浙东运河也应当列入。这个意义很大。因为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是洛阳,而洛阳和西安又是丝绸之路的东起点,这样就把漫长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和大运河连在了一起,而浙东运河的加入(包括绍兴段和宁波段)和海上丝绸之路又连在了一起。这才是历史的真实,即人类迁徙、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是一个不间断的网状线路。

但是申报过程并不容易。因为体量很大,仅大运河就连接着35座城市,因此必须编制统一的保护规划。首先需要编制统一的申报文本。当时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2009年6月底前,完成地级市大运河遗产第一阶段保护规划编制工作;2009年12月底前,完成八个省市区直辖市的保护规划的编制;2010年12月底前,完成整个大运河总体保护规划的编制。通过不断进行会议动员和审议,编制申报文本才得以完成。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反反复复地走大运河,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我认为是逐渐明确了关于大运河,我们要保护什么的问题。关于大运河,最需要保护的就是沿线的多重景观。我把大运河沿线的景观分为了16种景观:第一是大运河的自然景观,大运河沿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景观在保护规划中要给予保护和体现;第二是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景观,比如码头、堤坝以及古墓葬等都要给予保护;第三是大运河沿线的建筑景观,特别和大运河的治理有关的这些建筑景观要给予保护;第四是大运河沿线的工程景观,比如600年前的堤坝;第五大运河沿线的运输景观,运输是大运河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今天江南运河的运输量还是三峡运输量的一倍多,所以运输景观的运输功能要把它活态化的保护好;第六是大运河沿线的河道景观;第七是大运河沿线的风貌景观,从南到北的不同的历史街区呈现出的历史文化街区面貌;第八是大运河因水而生的园林景观,比如扬州的寿西湖、杭州西湖及苏州园林;第九是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联通景观;第十是大运河沿线的商业景观,特别是上百年的老字号景观;第十一是大运河沿线的民居景观,尤其是具有民居特色的景观;第十二是大运河沿线的民俗景观,各个地方丰富多产的民间文化活动的景观;第十三是大运河沿线的生活景观;第十四是大运河沿线的生产景观,即运河为人们提供的生产条件及相关生产产品;第十五是大运河沿线的艺术景观,特别是非物质遗产,比如苏州的金砖制作工艺;第十六是大运河沿线的城镇景观。随着大运河保护的不断完善,运河的景观也在不断丰富。

 

 

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究竟有哪些区别?

 

 

这些年来一直在争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究竟有什么区别?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我认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有以下几处不同点。

 

一是保护的要素构成不同。文物保护过去是保护文化要素,进入文化遗产保护后,开始保护由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观,比如刚才提到的泰山。

 

二是保护的物质形态不同。过去文物保护强调主要是静态的遗址保护,比如古石窟、古墓葬以及万里长城。而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要保护静态的遗产,还要保护那些活态的、动态的文化遗产,比如人们居住的传统村落。

 

三是保护的时间范围不同。过去文物保护更注重古代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则不再局限于古代遗产,同时也开始注重近代遗产的保护。但是目前很多城市还有诸多限制,比如100年前的才可以申报或者50年前的才可以申报。但我们需要知道,历史的链条是不能断裂的,世界遗产也是不设限的。因此,20世纪的遗产与21世纪的当代遗产都应列入保护之列,为未来要更完整的保护今天。

 

四是保护的空间范围不同。过去文物保护更偏向于一个桥、一座塔、一个古建筑或者古建筑群的保护,进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后,逐渐意识到我们还要保护那些贯通人类迁徙、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空间载体的整体保护。比如大运河与丝绸之路。

 

五是保护的建筑形态不同。过去文物保护更偏向于保护宫殿建筑、寺庙等历史性建筑与纪念性建筑。而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注重普通人居住工作地点的保护。比如传统民居、商业老字号以及工业遗产等也纷纷介入保护范围,虽然他们很普通,但寄托着我们的乡愁。

 

六是保护的要素形态不同。过去文物保护只保护物质要素,今天文化遗产保护还要注重保护非物质要素。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应该统一地把它们保护起来。比如今天羌族的羌笛、黎族的黎锦、哈尼族的耕作技术、汉族的过年习俗等大量非物质遗产都开始进行保护。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保护的范围、保护的对象都在不断拓展。此后,国家文物局连续六年在无锡召开新型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针对不同遗产进行系统保护。2006年的工业遗产保护,2007年乡土建筑保护, 2009年的文化景观保护,2010年的文化线路保护,2011年的运河遗产保护。可以显见,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步伐正在逐步走向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