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版报道来袭|聚焦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看看专家怎么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已于10月22日下午顺利召开。10月27日,中国旅游报第七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专题报道整版发布。点击《京和新闻|中国旅游报专题报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查看会议最新报道。截止今日,研讨会全网话题及直播覆盖人次超过千万。31位重磅嘉宾线上云集,观点丰富、金句频出。今天为大家推送的是中国旅游报今日刊登的专家观点。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如何理解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范周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侯雪彤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为进一步理解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打开了新视角。站在新征程上,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一是乡村振兴要满足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文化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存在显著区别,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结合农村现实情况和条件,选择符合农民特征的文化载体。二是要突出特色,预先规划、精准执行、分类推进,精准了解不同区域的实际特征,突出地域特色,展现乡土魅力。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当地根据自身地域特征,深度挖掘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同时积极响应上级政府号召,打造“运河畔村落”的本土化品牌,对区域乡村振兴的实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是乡村振兴需要推动区域和全域的共同振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落实,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有明显改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战略重点随之转变为乡村发展质量的提升。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在城乡实现要素的整合与转移,发挥城市建设优势助力广大乡村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乡村振兴需要依靠产业和文化的共同驱动。文化兼具经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既具有思想教化功能,又具有创造财富功能;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十年来,通过标准化和文化惠民工程,优质的文化资源不断从城市向乡村延伸,农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同时,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偏好有所转变,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前,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未来应持续加大对乡村新业态的扶持力度。
四是乡村振兴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乡村的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农民是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的本土人才,充分激发乡村人才活力,培养有文化、有创意、有技术的新时代农民,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继而激发乡村文化建设和治理的内生动力。
用共同体思维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作者|厉新建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发展举旗定向的问题,从一个定位、三种文化到三个面向、三个要求,内涵丰富,立意高远。结合报告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等论断和要求,可从四个“共同体”思维角度探索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要加大创新探索力度,建好国家文化公园及其共同体。现在国家文化公园形象已经有轮廓、有骨架,但社会公众还未对其形成较为清晰的空间认知。因此,需要在标识系统统筹规划与建设、标志性吸引物的遴选与传播、文化文物资源向多元旅游休闲度假产品转化、走马观花式的文化浏览向深入沉浸的文化认知转化上加大力度。要围绕文化资源保护与开放利用、文化用地和旅游用地融合政策及旅游用地法规政策制定、文化资源数字化之后形成数据要素的权属规范等方面,积极探索国家文化公园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创新。下一步,既要加强组合式的线性廊道产品建设,也要积极探索省级层面的块状国家文化公园储备和建设,厘清内外关系网络结构,构建包含国家文化公园之间关系以及国家文化公园与周边空间之间关系的国家文化公园共同体的整体框架。
要落实“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形成文化和旅游的命运共同体。要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整合,促进公共服务的旅游休闲功能、旅游空间的公共服务之间的双向奔赴。要进一步改革公共文化机构薪酬制度、收支政策,鼓励推出更多可执行、有实效的文旅融合发展举措,激发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创新性。要让文化阅读成为优美环境中一道优雅的风景,让文化休闲成为优雅空间中一场深刻的体验。可发起“最优美的风景,最优雅的文化”活动,在风景里开辟富有设计感、艺术感的阅读空间,在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以及博物馆中植入有文化创意、有市场需求的多元休闲业态,形成连锁化的网络格局与品牌影响。
要做好“能文能武能玩”的“做题家”,构建文体旅融合发展共同体。一方面,让业态成为前景、让资源成为环境、让环境成为背景,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核心资源-核心产品”思路为引领,在景观空间中做好“填空题”,布好新业态、用好环境性价值,先推动“流量”向“留量”转化,再消化“留量”变“销量”;做好“选择题”,回答走何种发展路子的问题;做好“改错题”,及时纠偏;做好“优化题”,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原有供给;注意高难度“分析题”,处理好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情况和利益关系。做好这些“题”,才能交出一张文旅深度融合的高分“答卷”,每个目的地就能成为优秀的“做题家”。
另一方面,“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因此,还需深挖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空间。既要选择性地引入时效性赛事,也要有全年性的户外运动和活动节事;要组织专业性赛事“打牌子”,也要组织趣味性赛事“挣票子”;要大张旗鼓做好“应用题”,办好国际品牌赛事、树立地区标志性形象,更要不露痕迹做好“填空题”,让体育运动户外活动项目嵌入到每个可适配的休闲体验空间。
要以开放性和现代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建设城乡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强调文化和文物资源的开放性与发展治理的现代化。既不能“一关了之”,也不能“一开了之”,要立足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用现代治理思维推动文化文物资源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让文旅融合成为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战略“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乡村因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仍保存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如何从城乡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中的文旅融合,推动城市消费能力与乡村文化基因之间的有效融合,通过城市文化信息和文化创意的输入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与演化,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
展现“可信 可爱 可敬”形象 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影响力
作者|范小春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余俊雯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讲师
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度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究竟如何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背后又蕴藏着什么内涵?
“可信”意味着可被信赖,是将“真”贯穿到底的思想路线和行动路径,代表真实性、公信力,是建设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历来拥有诚实朴素的美好品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文艺作品的创作应当更加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以事实的数据为依据,以真实的案例为文本,以真诚的态度为基石,对外呈现让世界各族人民看得懂、听得明白,觉得有意义、有意思的,具有信任力的国家形象。
“可爱”是对“可信”的情感升级,强调传播的方式方法与手段。我们不仅要对外传播“可信”的中国形象,还要构建“人格化”“魅力化”的中国形象,以传播吸引力获得国际关注。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赢得国内外一致赞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被运用于奥运会倒计时创意,孕育出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一方面,利用自身具有的数字功能巧妙完成了倒计时的规定性动作,另一方面,以中国式的浪漫美学色彩赋予了晚会新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出三层审美意境:
第一层,重现了中国古老的科学智慧。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日常劳作经验中对节气变化规律的总结,并作用于农耕生活,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世界天文历法研究发展应用领域的创举和贡献;
第二层,为全世界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条重要路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
第三层,彰显了中国人特有的浪漫与仪式感,以诗意化的解读为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审美趣味。这是一次融合了诗词、音乐、科技、美术、影像、民俗等多元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的创新,通过对日历文本经验的“变形”,跳脱了以往从10开始的倒计时方法,创造了一条连接国内国外、传统现代的传播思路,以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实现了对外中国形象的传播。
“可敬”是从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全方位帮助大家理解中国制度、中国方法、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维度,是对“可信中国”与“可爱中国”的凝聚式再创造,强调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达到跨时空传播、跨世代传播共情。“敬”包含着崇高意味,而崇高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审美范式。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一系列优秀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文化价值内涵更加厚重,对于中国形象的传播从可信、可爱逐步向可敬迈进。
总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封面|unsplash
声明|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编辑|李姝婧
审校|祁吟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