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新征程的使命与道路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新征程的使命与道路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

 

杭州师范大学   周微微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  李姝婧

 

[内容提要]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由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第一时间发起并承办的“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集聚了近30位文化旅游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着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中的新观点、新论断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化发展内涵、文化产业在新时代的使命与发展机遇、国家文化安全与未来人才培养、文艺创作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等重大议题发表了具有前瞻性、洞察力与创新性的学术观点,旨在多维度立体描绘未来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新蓝图。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文化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份对未来五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的纲领性文献,系统性地提出并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其中提到文化这一关键词近30次,贯穿在报告多个篇章,引起文化旅游学界的高度关注。10月22日下午,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之际,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文创分会、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文化和旅游分会、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主办,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中共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支部委员会承办的“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正式举办。本次会议是国内文化领域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召开的第一个学术理论研讨会,第一时间邀请全国数十所高校近30位专家学者云端相会共话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的学习体会,站在“大文化”的宏观视角结合国家战略、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实际发展和需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内涵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我国国家文化安全与人才培养、文艺创作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等角度深度探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路径。以下围绕上述重点议题,综合整理分析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为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提出新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鲜明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路径和发展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吸纳各国发展的先进经验同时立足于中国国情而创新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方案。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一步理解中国性和现代性的含义,围绕这一主题,与会专家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对理论研究的新要求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文化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有更加自觉的文化自强意识。无论是二十大会议主题中强调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还是报告中提出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都内在地对新时代“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明创新——文化自强”逻辑提出急迫需求。二是要有更加综合的文化创新能力。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思想动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恒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崛起是思想繁荣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展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人类脱贫减贫事业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充分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旺盛生命力。面对这些丰富的中国实践经验,未来必须要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原创性成果为中国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一系列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开展高端研究必须依靠高水平智库力量。一方面要推动高水平智库机构的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尽快推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话语体系和深耕中国发展实践的智库专家参与国际交流、阐释好中国观点。

 

二、国家安全与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提出赋予了文化产业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的时代使命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根本保障。国家安全体系作为独立章节体现是本次二十大报告中的一大亮点,报告系统阐述了在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国家安全的具体内容和实现国家安全的具体路径,明确提出了国家文化安全这一时代课题。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由来已久,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至今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治国理念。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我国对于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从理论架构到国际影响力相较我国来看处于领先地位。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和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日渐成熟对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重大挑战,加快对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研究和推动全民树立国家文化安全观念已然刻不容缓。面对这一挑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是我国最早提出“国家文化安全”的学者,始终致力于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本次会议上,胡惠林教授也针对这一议题展开了观点阐述。他认为,二十大报告用专章论述国家安全问题标志着伴随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人类文明提供新形态的历史要求,中国在必须国家安全领域里面做出中国式的创造性贡献。同时,二十大报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为我们今后深入思考国家文化安全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当前,国家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战略目标的提出必然要进行人才培养。当把二十大报告中的文化篇章和国家安全篇章结合系统思考,今天中国高校的新文科建设、交叉学科建设面临着一个新的使命。

 

三、中国式现代化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融合路径

 

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明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凸显了发展质量、建设质量强国的全局和长远意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重要考量,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以创意性强、产业附加值和融合性高、吸纳劳动力较强的绿色产业,日渐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不仅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思维、新动能,更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提供文化资源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发展得到长足发展,文化与科技、旅游进入到深层次融合的发展阶段,日渐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产业发展提出新时代的新要求。围绕这一主题,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为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在理论层面,文化产业理论起源于西方,当今中国文化产业的丰富实践仍未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从实践层面,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国家,人人需要文化精神滋养,需要文化产品消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服务于人民,通过优质的各类型文化作品和多样化的表达手段阐释中国文化精神、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必须通过政府、市场等多种手段保障文化资源全民共享的基本权益,同时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是继党的十七大报告后基于文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作出的最新要求,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一方面要总结过去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以“大文化”的战略眼光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创新引领性、典型示范性的项目集群带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带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注重推动文化+农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养老等新领域的融合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新机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认为,面对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增强文化自觉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精神动力、坚定文化自信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石所在。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将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

 

四、坚定文化自信是探索中国式文化现代性发展道路、全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根基所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年来文化发展的诸多实践业已充分证明,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文化产品是承载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打造一批现象级文化产品是持续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围绕这一议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暨文学院教授王一川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向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方方面面及其整体,而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体系构建,正代表中国社会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建树,因而可以称为中国式文化现代性。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在文艺领域具体呈现为中国文艺现代性,而中国文艺现代性正是通过文艺符号表系统而让中国文化现代性以赋表现力、赋予感性表现力并与心灵相通的方式集中呈现。从2012年以来,我国文艺创作呈现出了繁荣中注重高质量的新趋势,小说《人世间》,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大江大河》《觉醒年代》等为代表的一批文艺精品佳作的面世成为增强全社会文化自信和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抓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必将会有更多优秀的文艺精品佳作为中国文艺现代性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贡献力量。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李向民教授针对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一最新表述认为,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要反映时代精神、承载使命担当,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做社会思潮的积极引导者和灵魂的工程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钰则是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一最新表述发表观点,认为这是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上首次提出的论断,也是在中央重要文件中首次提出的论断,对当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国际传播提出了新要求,未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一项战略性任务。

 

五、坚持问题导向,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围绕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行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线和路线图,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安排。回顾过去十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但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文化强国应该如何建设?围绕这一议题,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范建华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发展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当下建设社会主强国的最本质的要求。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为己任,因此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目标纲领里再次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际软实力和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下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强力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充分展现可爱可敬的中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最终走在时代前列、站在时代潮头,引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和中国范本。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认为,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中国特色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伟大实践。放眼世界,建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是各国普遍进行的文化项目,但将它们整体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目标内容和实现路径、并且以法律的力量加以推动,通过实施体现制度优势的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来解决文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短板本身就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任务一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二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发展,三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四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五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

 

会议期间,30余位与会专家坚持学理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瞄准国家重点战略和实际发展需求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和其他产业的互促融合、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未来趋势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发展失衡、治理滞后等多重难题,伴随着我国已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的时代节点上,必将需要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本场研讨会在时代的关键节点给出了最具思想和最有创新的注解。展望未来,这些新思想必将为建设更具创造力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The mission and path of a new journey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style modern culture

——Review of the "Symposium on Study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ZHOU Weiwei  LI Shujing

 

AbstractOn the occasion of the successful conclusion of the 20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pecial Theoretical Seminar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Lear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initiated and hosted by the Beijing Jinghe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first time gathered nearly 30 well-known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tourism around the new views and new thesis in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and future talent training. Major topics such as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enhancing the communication influ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the people's aspiration for a better life have published forward-looking, insightful and innovative academic views, aiming to depict a new blueprint for China'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multi-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manner.

 

Key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a country with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industries

 

 

 

 

 

*基金项目: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0AZD06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