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文化政策新趋势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文化政策新趋势
范 周1,2 ,侯雪彤1
(1.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2.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24)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为前提条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论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翻开了全新的篇章,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特色、发展原则、发展战略,作为文化未来发展、制定政策的内核。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政策有了很大变化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积累了经验,在此基础上,从时代内涵和价值引领两个方面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一步深化探讨未来文化政策的发展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内涵;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共同富裕;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大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底线,进一步强调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夯实文化安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政策;二十大;文化强国;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23)01-0064-08
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离不开高效落地的文化政策支持。以往我们主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角度来解读文化政策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出台了各类重要文化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理解和思考未来文化政策导向打开了新视角。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政策发展回顾
(一)价值引领方面,肯定并突出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四大方面重点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文化及相关产品的价值引领作用和意识形态属性成为这一时期文化政策导向的重要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驶入快车道,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引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2017年3 月,我国文化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的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快速提升,多元化供给形式层出不穷。二是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亮点频出。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引入全新表达形式,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效能不断提升。三是传播中国价值,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走出去效果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先后印发,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华文化走出去力度空前加大。四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思路。2020 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指出需要从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满足程度以及对人民精神力量的提升程度两个层面来判断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而非单纯以经济效益作为判断点[2]。
(二)深度推动文化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
2014年,国务院以及文化部、财政部先后下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文化领域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进行了明确部 署,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经过系列探索和实践,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融合深度进一步加 强,同时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也 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 年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 “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明确了文化赋能乡村的四大原则和八大路径,进一步明确了二者融合发 展的方向。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充分反映出了我国从多 角度推动文化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实现了文化资 源效用最大化,进一步彰显了文化创意的赋能作用,同 时也说明未来文化领域的发展和创新还有赖于与其他 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各种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文 化发展向不同领域跨界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文化+体育、文化+农业、文化+制造、文化+健康、文化+金融、文 化+科技等。特别是文化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全面融合,更是开创了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我国一贯高度关注 文化与旅游两大领域的融合发展程度,并就此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早在2009 年8 月就下发了推动二者深度联动发展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随着融合发展的日渐深入,2018 年正式成立了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 年 3 月就全域旅游发布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有规划、有目的地实现旅游资源向动漫、游乐、演艺、剧场等产业渗透,并在组织旅游活动时充分使用文物遗迹、传统村落以及艺术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国务院于2021年12 月出台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尽快针对现有旅游产业进行深入梳理,实现文化资源向旅游领域的全面赋能,同时就文旅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针,即“生态优先、筑牢防线、旅游带动、科学利用、优质发展、旅游为民、以文塑旅、优质发展、创新驱动”。
(三)完善制度设计,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国民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进行了首次界定,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2017 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相继出台,并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等等。同时,还强调要本着“协同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原则改革文化产业体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之朝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包括:全面落实文化经济政策,优化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转变生产经营理念和模式,摸索并呈现新型文化格局。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革新文化产业,推进其发展进程指明了方向。他明确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3]”其后,文化产业整体朝着“质量为先”的目标快速发展。
(四)加快文化发展数字化转型,推动实施数字化战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于2014 年4 月就数字时代下如何发挥新闻出版业的价值提出了相关要求,下发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发挥科技力量对新闻出版行业的支撑作用,积极革新传统新闻出版业。国务院于 2015 年 1 月就云计算的创新发展问题下发了《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明确要求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优化调整信息产业格局,充分发挥此行业对其他产业尤其是文化领域的助力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活力提升。国务院随后下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原文化部于 2017 年 4 月下发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文化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坚持走数字化路线,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刺激多领域消费,形成全新的文化发展生态。科技部联合其他相关五部委于2019 年8 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实现科技资源对文化发展的全面渗透,强化文化科技创新能力,革新文化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抓紧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顶层设计,为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作出贡献。科技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于2018 年3 月联合下发了《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自该文件实施以来,分批次对 85 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进行了认定。文化和旅游部在2020年11月针对数字产业与文化产品的融合下发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在 2025年前打造不少于五个规模以上数字文化产业集群。2021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单独用一章的篇幅阐释了“数字经济新优势”。这充分说明,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对于整体宏观经济的重要意义,也必将对文化领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 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就文化产业创新的动力来源进行了明确,即全面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并在线上和线下同时推进“上云用数赋智”。2022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几个维度
国情育特色,道路定乾坤。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对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全面的整体规划。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及其实现方式和途径占据了重要篇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基石。未来的文化发展应该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重大原则、战略安排、本质要求作为制定政策、发展建设的内核。
(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特征
中国跻身现代化强国之列首先要正视当前所处的人口背景——人口基数庞大,人口结构逐步趋于老龄化,这是统筹未来发展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的因素和事实。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后人口时代,人口增速有所放缓。联合国曾对中国人口增势重新进行了预测,表示2050 年将控制在14 亿以下,但是其人口规模庞大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4]。放眼世界各国,目前彻底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发达国家共有37 个,其中大部分国家的人口总数都未超过 1 亿,甚至在数百万人左右的规模。这些国家的总人口数量加起来尚不足11亿,中国团结带领 14 亿多人口完成现代化转型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尝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此目标的历史性和困难性进行了说明,同时也指明了未来实现的明确方向,即必须时刻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要携手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主动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如此,才能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也只有这样的发展模式,才能充分服务于人民长期利益,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只聚焦眼前的短期利益和利害得失,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魅力、中国价值的体现[5]。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步提升的重要抓手,只有让更多民众充分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才能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目前文化领域的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这一基本国情和新的发展道路及使命任务,需要更深度的思考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共同富裕对于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重视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效举措改善民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面向未来,我们不但要把“蛋糕”做大,还要合理划分“蛋糕”。尽管中国经济的活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但是就2021年人均GDP排名来看,我国仅取得了第63 名的成绩(人均GDP 才破1 万美元),与预期还有一定距离。在现代化建设期间还要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通过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尤其是文旅产业这一典型的“富民产业”,是带动乡村振兴,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载体。同时,文化产业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就业研究报告(2020)》显示,游戏、电竞、直播、网络文学四个领域涉及全职和兼职就业总人数约为 3000 万。由此可见,文化发展在未来推动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将贡献重要力量[6]。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一变化的产生源于中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面的、多元的,不仅对物质提出了更高需求,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决定了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因素与现代化是相伴相生的关系,而非仅仅是实现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若无法保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性,那么人文精神将会失去活力,进而导致现代化建设停滞不前。唯有兼顾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建设,才能使二者的发展保持高度一致性,进而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从而扫清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障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做到以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大前提,才能充分发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精神[7]。在现代化建设期间,中国人民只有勤勤恳恳,有着自己的精神信仰,主动做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接班人”,才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汲取养分的“土壤”。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根本性变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厚植起生态底色。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必须始终对自然保持敬畏,自觉保护、和谐共处,一切以尊重自然固有的发展规律来开展生产生活活动。宜居的生态环境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人类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注重生态安全、以人与自然的友好共处为大前提。要彻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针对污染日益严重、气候极端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进一步树立绿色低碳、节约资源的发展理念并贯彻落实到实践当中。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在整体发展理念、文化场所打造、文化资源开发、文化项目运营等各个环节都应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推动文化及相关领域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如文化旅游、文化康养、文体融合等方面,以文化发展引领和推动生态良好、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仁义是中华民族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华夏儿女自幼接受的是“和为贵”“亲切和善”等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思想也被延续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处理中,中华民族一直都在致力于携手其他国家共创和平共处的世界。向往和追求和平已经成为14 亿多中国人的共识。中国早已充分认识到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于自身发展和突破的意义,并将始终努力保持这种和平的外部环境,团结带领 14 亿多中国人迈向现代化,这一壮举将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与此同时,国家安全问题始终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底线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作了专门篇章的阐述,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对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软环境”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文化政策发展趋势
(一)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
人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享受其成果的主体。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实现现代化。回顾我国在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不难发现,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团结和带领人民集思广益,形成发展合力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才能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才能给人类发展史提供新的现代化模式。未来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8]。一方面,要积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从科学与人文、历史与现代层面深度挖掘能够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蕴之价值,并建立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唤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实践中通过文化下乡、文化教育、文化展览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并将之内化为一种生活理念。另一方面,要转变文化体制机制,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优化,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着眼群众最迫切的需要,以文化惠民活动为纽带,实现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
(二)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内涵
我国文化产业在 2016 年至 2020 年期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其产业增加值在GDP 当中的占比均高于 4%,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此数值也一直维持在4.43%左右,足以说明其生命力之旺盛。按照这种趋势推测,中国式现代化首要目标就是注重发展的质量,必须以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为切入点,其重要环节就是切实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要体现出中国特色,要以先进文化为指路明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上,唯有以此为精神信仰,才能切实推进现代化进程。由此可见,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方面,文化产业责任重大。不仅如此,作为一种低碳且零污染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新颖,其以一种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消费理念、生产生活方式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情感消费和精神需求。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管理、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的贡献明显大于传统生产资料,如资本、劳动力和土地,所以按照这种趋势发展,新生产要素(如数据、创意人才)将成为数字文化产业形成新业态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是一种与新发展理念有着相同内核的新兴产业。需要指出的是,在文化领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除了要形成新业态,体现绿色性、环保性之外,还要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理念、文化行为,这既是文化产业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带领全体人民奔向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挑战面前,要不断巩固现有发展成果,努力将之转化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石。文化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追求的精神食粮,是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得以为继的精神驱动力。在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文化和旅游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充分发展能够使得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在提升人民幸福度方面,旅游业功不可没。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属于典型的服务行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和旅游部于 2021 年11 月携手浙江省政府就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随后下发了《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 年)》,要求通过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新时代文化高地来助力浙江省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发展。文旅融合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契机。
(四)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政策的制定既要彰显地方特色,又要与普惠发展相适宜,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实际,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这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基础[9]。一方面,经济落后以及农村地区因为财政吃紧而无法保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供给,普遍面临着文化基础设施形同虚设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公民的需求,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主管部门在部署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分配上应该从文化背景、人口结构、学历水平、经济水平等方面准确把握地区差异,提炼出不同区域人民的多元精神文化诉求,通过统筹分析,构建合理的供给机制,保证政府主体所提供的文化服务是百姓真正需要的[10]。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如民政、科普、教育、卫生等)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尽快对现有公共文化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宝贵的公共文化资源被浪费。实现公共文化供给质量能够随着公共服务跨界融合程度的推进而不断提升,从治理层面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打破其资源壁垒,更好地服务政策目标[11]。随着文化和旅游系统内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活动融合程度的提升,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的局面,这种融合模式同样适用于文化和旅游系统与其他惠民项目的融合,使得民众随时都能便捷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五)加大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文化一直都是中国进步的源动力,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称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基因密码[12]。我们要主动扛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和创新的大旗,一方面,要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思想体系,为广大人民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内涵创造条件;重新梳理并明确中华文化资源,构建完整的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用以支撑各个方面和领域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共享;同时设计和开发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大数据库,用以补充国家文物登记制度。另一方面,对能够生动体现不同城市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进行提炼,确保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的挖掘。打造一个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乡村,对拥有一定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村庄和小镇积极开展保护工作,加深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对符合条件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保护,推动其可持续发展。鼓励人们开展各种能够延续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活动,如重阳、中秋、七夕、元宵和春节等节日。加深人们对医药、传统饮食、生肖、节气和历法的认识并主动传承,让百姓充分感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1993 年,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纳入《世界伦理宣言》,这充分肯定了我国传统伦理思想在世界伦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愈发证实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应该也能够为人类文明共同体贡献不可或缺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我们应该以此为纽带,由小至大地引导不同个体、社群、民族、宗教、国家形成彼此理解和尊重的价值取向。
(六)坚守底线,进一步强调文艺创作的人民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宗旨是“人民至上”,文艺创作主体应该在作品中集中体现人民性。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都先后就人民与艺术的关系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最初的“文艺为人民大众”,到如今的“艺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回望我国文化事业的历史沿革,党一直以来都在努力维持和深化人民在文艺领域的核心地位,这一思想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13]。一是新时代下的文艺创作,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土壤,这种文化经过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滋养,体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并渗透到了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最后反过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二是新时代下的文艺创作,应该先重新梳理和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文艺创作要聚焦“人民对生活最真实最迫切的诉求”。三是新时代下的文艺创作,要经得住市场和艺术的双重考验。人民群众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梦想、情感体验、价值取向和心理动态因人而异,只有能够彰显时代特征,尊重人民物质和精神诉求的作品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
(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我国要跻身文化强国之列,首先要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这也是我国文化自信最直观的外在表现。目前,如何提升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大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成果显著,也促成了一些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党的二十大,国家从战略层面高度肯定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历史意识,回归中华文明历史的原点,找到中华文明基因,通过“返本”的方式提炼出体现中华文明特色的元素和标志,从而丰富对外文化传播的内涵;另一方面,要主动与其他国家进行文明、文化的互动,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让全球人民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构建文化多样性的人类社会贡献力量。在强化国家话语权的过程中主动传播中国文化,尤其是要动员广大青年群体,使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青春度和人文感得到充分体现。
(八)进一步夯实文化安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2014年,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就如何构建多元一体的安全体系进行了讨论,此体系首次将文化安全纳入涵盖核安全、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等众多领域安全的国家整体安全观中[14]。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一体多面的概念,涉及文化制度安全、文化资源安全、民族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而且这一切都是着眼于国家文化主权和国家文化利益。现阶段,我国文化安全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境地:外患指世界某些强国不断瓜分文化资源,施行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文化建设产生威胁,多元文化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了一定的干扰冲击;内忧指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存在地区差异,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度不足、文化事业产业科技含量偏低[15]。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在党的带领下做好预防预警工作,防患于未然。将一切会对国家文化安全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汇总、分析,预先制定应对方案,比如完善文化产品配额制度、文化市场准入制度、书报刊检查制度和影片审查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1-03]. http://www. gov. 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 htm.
[2]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2-11-03].http://www.gov.cn/xinwen/ 2020-09/22/content_5546157.htm.
[3] 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EB/OL][. 2022-11-04].http://www.gov.cn/xinwen/2018- 08/22/content_5315723.htm.
[4] 于磊.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
[J/OL]. 学术探索,2022[2022-11-12]. http://kns. cnki. net/kcms/detail/53.1148.C.20221111.0932.004.html.
[5] 廖小明.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中制度公正的发展进程与多维审视[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13-24.
[6] 潘爱玲,王雪,刘昕 .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实现路径[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1-21.
[7] 范周. 十年,我们更坚定了文化自信[J]. 民生周刊,2022
(21):75-77.
[8] 黄韫慧,贺达.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演进与“十四五”优化策略[J]. 南京社会科学,2022(1):164-172.
[9] 范周,侯雪彤“. 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J]. 图书馆论坛,2021,41(10):14-19.
[10]胡惠林. 新中国70 年文化政策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特征[J]. 上海文化,2019(12):13-17+125.
[11]王凤荣,夏红玉,李雪 .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变迁及其有效性实证研究——基于转型经济中的政府竞争视角[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3-26.
[12]许聃 . 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EB/OL][. 2022-11-05].http:// cn.chinadaily.com.cn/a/202210/.html.
[13]人民论坛. 中共历届领导人论文艺[EB/OL][. 2022-11- 06].http://theory.rmlt.com.cn/2015/0407/380690.shtml.
[14]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2-11-05].http://www.gov.cn/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