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实录|新质生产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3月28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京和大讲堂”第十一讲——《新质生产力: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成功举办。讲座由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教授主讲,现将讲座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一、何谓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

 

近日,英伟达在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公布了最新研发的AI芯片——B200,这个研发经费高达100亿美元、装载着2080亿个晶体管的最强芯片刚一面世就备受世界瞩目,据媒体报道其运行速度比上一代提高30倍,这意味着AI大模型的训练有了更为强大的“心脏”。而在1961年,诞生于仙童公司的芯片产品上的晶体管只有4个。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在演讲现场,英伟达CEO与九个人形机器人共同出现的场景使得我们对AI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应用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智能时代里,小小的芯片,成为了各国发力竞争的“硬通货”。正如《芯片战争》所言,半导体定义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决定了国际政治的形态、世界经济的结构和军事力量的平衡。

 

一个小小的芯片,正是新质生产力体现的一个缩影。新质生产力,从2023年起逐渐成为了一个讨论焦点的概念,在学术界、产业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2024年两会正式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它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也体现了政府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坚定决心。当今世界,我们身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质生产力将继续引领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潮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我们需要从社会背景、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方面看到它与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差异。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上介绍产品)

 

(一)社会背景:全面迎接一个人机共生的新时代

 

2022年,我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团队研制出了苹果双臂采摘机器人,并正式在果园实地试验;2024年3月,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的产品演示中,机器人在与人对话中递给了工作人员一个苹果,实现了交互式体验。尽管这些产品真正实现商业化进入到社会生活还有些许距离,但我们正在从一个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快速迈进。工业革命依赖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而新质生产力在信息技术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不断酝酿。今天,生产要素不仅仅是土地、劳动、资本,也包含知识、信息、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兴起,引发了产业集群的深刻变革,它们重塑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二)生产方式: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转变

 

在京和研究院刚刚结束的山东省调研中,我们重点考察了寿光模式。寿光蔬菜是全国的菜篮子。在寿光模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明显的转变:从单纯依赖自然资源的农业生产,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发展。寿光市的农业生产不再仅仅依赖天、依赖土地,而是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如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技术、生物育种等,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这种转变不仅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还增强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寿光模式还强调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园和电子商务平台,寿光市实现了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和销售,促进了农业与商贸、服务业的紧密结合。寿光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典范,彰显了科技创新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靠资源吃资源”是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依靠数量增长、资源消耗为主要特征。粗放型发展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与低附加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经历了从粗放式到高效可持续的重大转变。在传统生产力体系中,生产过程通常是线性和集中的,依赖于大量的物理资源和人力资源,这种方式往往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相比之下,新质生产力倡导的是一种更加灵活和分散的生产模式,它利用智能制造、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高效性、个性化和可持续性。

 

(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展示的立体种植技术)

 

(三)产业结构: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成为大国竞争焦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而这些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方向。国际上,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已经连续发布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通信网络、先进制造和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领域的重大国家战略。可见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正当其时,是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和创新生态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算力、算法、数据等内容上将成为我们新的劳动资料。

 

(四)劳动力需求: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成为关键

 

面对技术工具的变化我们要经历从了解到使用,从使用到掌握,从掌握到共存的过程。个人特质在团队中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在吸纳新成员时,我们不仅看重候选人的专业技能,还注重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种综合考量的招聘策略有助于构建一个多元化、高效能的团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智库的建设。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革新。这种革新不是简单的技能化或去技能化,而是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与生产力革命相适应的先进劳动技能。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消失的工作岗位占比将达12.3%。对数据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网络安全等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保持每年30%的增长,这一预测凸显了新质生产力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庞大需求。

 

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将加强我们对“软技能”的重视。新质生产力并不只体现在前沿科技,而是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软技能”变得愈发重要。只有将软技能与“硬技术”相结合,才构成了未来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新质生产力是我们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把关键钥匙。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新是前提,质是核心。新在新理念与新技术、新在新要素与新业态、新在新模式与新消费。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依靠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环境要素的良性循环。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人才是实现创新和科技应用的关键,而文化环境则是激发创新活力和维持社会稳定的土壤。这四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新质生产力在文旅高质量发展中的表现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今,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技术发展风头正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三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4482家。

 

文旅经济的创新、低碳、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加持,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是双向奔赴、双向赋能,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会诞生出不同的产业业态和消费模式。今天,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在影响着文化产品的供需结构,以不可预期的速度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从AI生产到AI创生,文旅内容生产的革命已经开始

 

2016年,阿尔法狗的横空出世被业界成为称为“AI元年”。2023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诞生后被称为“AIGC元年”。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应用AI技术的发展历程同样引人注目。在上世纪80年代,AI开始应用于在线内容推荐和旅游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数据提供个性化建议。进入21世纪,AI技术在文旅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如在线旅游平台利用AI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市场趋势预测,以及提供虚拟旅游体验等,虚拟博物馆、数字化图书馆等也陆续出现。2010年以来,深度学习技术得到极大发展,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提供多语言翻译服务、利用计算机视觉进行文化遗产数字化和保护等都得到了广泛应用。2023年,ChatGPT将AIGC技术带入到大众视野,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与内容生产紧密相关的文旅行业中的新应用、新模式层出不穷,AIGC技术已然成为文旅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量。

 

如果说2016年,我们还在观望AI技术的落地效果,那么如今,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正在逐渐解决,不了解AI则很快会被时代所抛弃。

 

以新闻、影视、广告等为代表的文化内容生产行业是当前最受冲击的领域。第一,AIGC在新闻采编、发布等流程展现出的能力足以引发一场“供给侧革命”。AIGC技术可以自动生成实时新闻稿件,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分析大量数据,AIGC能够快速撰写新闻摘要和报道,减少人工编辑的工作量。目前,国内外新闻媒体均对AI技术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态度,并将其逐步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从国内市场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澎湃新闻、封面新闻、上游新闻等百余家媒体机构在2023年2月宣布接入AIGC产品,以期进一步提升新闻生产、传播和分发的效率和质量,实现AIGC全方位赋能媒体深度融合。通过媒体力量提高数字时代信息管理和政策执行的高效化、精准度,实现媒体资源价值转化,推动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

 

为提高AIGC技术生成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一是要重点关注数据源的筛选与AIGC模型的训练。应使用高质量、多样化且平衡的数据集,以减少偏见和错误信息的产生。同时,保证训练的可追溯和透明性。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事实核查机制。对AIGC生成的内容进行人工审核和验证,并对AIGC技术的使用设定限制。例如,避免在关键领域(如政治、医疗等)完全依赖AIGC生成的内容。同时要加强用户教育,提升辨识能力,让用户了解AIGC技术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三是要明确标识与责任归属。让读者能够区分人类记者和AI生成的新闻,确保在出现错误时能及时纠正。

 

第二,AI技术为广告业发展带来新机遇。AI技术在广告领域的应用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激发创意灵感,参与内容创作。AI工具可以基于全球优秀案例,帮助广告创意人员快速找到新的创意点,加速创意开发过程。AIGC技术则能够自动生成广告创意内容,大大提高了广告素材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并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其二,效果监测与分析。AI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广告的表现,如点击率、转化率等关键指标,帮助广告主及时调整策略,优化广告效果。其三,版权检查与广告审核。AI技术可以帮助广告主确保广告内容的版权合规性,自动检测和避免使用未经授权的素材,减少法律风险。一些AI平台能够与广告审核流程结合,加速审核过程,确保广告快速上线。其四,个性化与定制化广告。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AI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兴趣和偏好,生成个性化的广告内容,实现精准营销。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广告的相关性和吸引力,从而提升转化率。这在文旅宣传、吸引潜在游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影视创作与AI碰撞出新火花。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进一步降低了影视创作的门槛,也让影视行业的各项工种产生了新的表现形式。日前,全球首部完全由AI生成的长篇电影《终结者2》翻拍版在洛杉矶进行首映。该片由50位艺术家花费3个月的时间完全使用AI技术创作而成,这部电影对人们喜爱的经典电影进行改编,讽刺了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在2月23日,首部以我国自主AIGC技术支撑制作的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也宣布启播。这部系列动画片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200多首诗词,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将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诗词转化制作为国风动画,实现了中华古典诗词与现代视听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沉浸式体验与智能导览,升级旅游消费体验

 

提升旅游消费体验也是新质生产力在文旅经济发展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3月21日,数字赋能文旅场景建设行动——文化和旅游虚拟现实应用推广交流活动发布了18个文化和旅游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涵盖传统文化数字化、数字演艺、智慧旅游、展览展示、文物修复、网络直播等领域,代表了虚拟现实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应用的最新成果。

 

新质生产力在升级旅游消费体验方面,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智慧旅游的手段实现。其中,沉浸式体验和智慧导览是最典型的应用形式。例如,《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是由爱奇艺旗下裂境工作室出品的全球首个VR全感·跨次元互动娱乐项目,项目在数百平方米空间内还原了“神都洛阳”的广阔恢弘,融入沉浸式戏剧、角色扮演、真人演绎等多元形式,开放体验4个月以来,满意度达到98.9%。

 

尽管智慧旅游呼声很高,但从实践来看,目前很智慧旅游还没有做到真“智慧”。首先,发展智慧旅游的过程中存在技术应用表面化问题。一些旅游目的地常常仅仅为了追求智慧旅游的标签,套上“智能导游”“电子讲解”的空壳。其次,很多地方的智慧旅游缺乏个性化服务。智慧旅游的一个核心目标是提供个性化服务,但打着“定制”的幌子,推荐与游客实际需求不符的内容,甚至针对完全相左的需求输出完全相同的推荐内容的现象比比皆是。第三,智慧旅游发展中存在忽视游客实际需求的现象。过分强调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游客实际的使用习惯和“数字鸿沟”问题。未来智慧旅游的发展还需着眼实效,深入理解游客需求,保护游客隐私,制定长期规划,并兼顾技术应用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共存。

 

(三)数字化转型让文旅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高碳现象,也需要契合“双碳”战略目标。2023年11月,黄山风景区零碳景区示范基地正式授牌,成为全国首个山岳型零碳景区。黄山风景区多维推进零碳创建,推出植被碳汇保育、景区能源替代、绿色场景创设、智慧旅游发展等项目,创新“山上游、山下住”“净菜净物上山,垃圾洗涤物下山”“景点封闭轮休”等绿色运行模式,在维护山林生态休养生息和为年逾400万中外游客提供高品质生态产品之间成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结“黄山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驱动,虚拟现实旅游、数字博物馆等等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和有关政策的保障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经济绿色发展的主要路径。

 

与此同时,AI技术本身也面临减碳的问题。今年初达沃斯会议上,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表示,AI技术消耗的电力将远远超出人们预期。《2023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提出,大语言模型GPT-3一次训练,相当于排放了552吨二氧化碳,约等于126个家庭每年的碳排放量。这显然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除了耗电,AI大模型还非常耗水。有研究显示,AI大语言模型GPT-3在训练期间耗水近700吨,其后每回答20至50个问题,就需消耗500毫升水。传统算力方式往往伴随着高能耗、高排放问题,推动算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行业共识和时代需求。通过提升软硬件性能、提高计算有效利用率、完善数据中心的设计构建等措施降低AI能耗势在必行。

 

(四)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创新

 

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化旅游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基于文化的积淀和创新的社会氛围,以文化传承创新为抓手积蓄自身的发展生命力。新质生产力不仅可以为文旅经济发展建构高端智能的未来,也同样能连接过去与现在,让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创新。

 

在文物修复领域,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文物的生物清洗,以及利用生物材料进行文物修复等,都已得到了实践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元英进领衔的合成生物学团队,利用DNA信息存储技术实现了人类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将敦煌研究院提供的10幅精选敦煌壁画存入DNA中,通过加速降解实验验证,通过DNA存储创新算法,壁画信息可在实验室常温下可靠保存超过千年,或9.4℃下2万年。该算法支持DNA分子有望成为世界上最持久的数据存储介质之一,为长期保存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DNA存储的敦煌壁画)

 

从现有的落地场景来看,AR+文旅主要应用于AR实景互动——沉浸式体验历史事件;AR地图导航——提升出行效率;AR特效加持——结合建筑打造震撼视觉效果等方面。在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驱动下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也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这两种技术的使用,有助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全球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了新的平台。

 

三、因地制宜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不仅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了重点,而且也为我国不同地区结合自身优势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理解因地制宜?如何落实因地制宜?

 

(一)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总目标,追求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以及单位附加值的最大化。由于技术进步是阶段性、长期性的发展,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技术进步速度和阶段都会有显著差异。尽管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尤其是在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也不能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能一味地淘汰所有被认为是“落后的”传统产业类型。

 

首先,我们需要理性认识“互补”和“替代”。浙江嘉兴海宁许村镇以家纺产业闻名,1985年就成为嘉兴市首个工业产值亿元镇。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传统的软装布料沙发布窗帘布增长放缓。如何能推动许村再向前一步?近几年马面裙的火爆让许村传统的家纺产业迎来了新机遇。经过多年的技术和市场积累,许村镇成为全国最大的提花面料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强大的纺织产业基础。这为转型汉服面料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包括成熟的织造工艺、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如今,许村镇共有提花机近2000台,马面裙面料日均产量3万米,成品日均产量近2万件,纺织花型日均版权注册量3件,来自东南亚市场的订单每笔都有几十万米。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非完全对立,它们之间存在互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传统产业提供基础设施、原材料、市场渠道等支持。同时,传统产业可通过融入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通过创新设计满足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重新捕捉和定位市场方向。可以说,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未来一段时期乃至很长时期的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和必然趋势,但新产品、新技术占领市场需要时间。传统产业中的落后技术、落后产品退出市场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更多情况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萌芽中的未来产业并存,新产品与旧产品、新技术与旧技术同在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常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区域经济基础不同,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些情况都决定了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渐进性和异质性。

 

第二,拒绝数字化转型就意味着被淘汰。作为传统文化制造企业的富士胶片公司,在面临数码化浪潮时选择了大刀阔斧业务转型,坚持自主研发数字技术,同时提升原有胶片技术的应用水平。公司每年将营业收入的6%以上投入研发,为技术创新和企业战略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富士胶片将核心技术视为孕育新业务的种子,将新技术产生的各种功能应用到尽可能多的领域中,实现了从单一行业向医疗生命科学、印刷系统、高性能材料、数码影像、光学元器件、文件处理等多个业务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而柯达公司,因忽视了数字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偏好的转变,未能及时判断市场并转型,最终在2012年申请破产保护。

 

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低效的代名词,反之,是很多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座。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传统产业也可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源泉。如同库兹韦尔在加速回报定律中所指出,信息科技的发展将会按照指数规模增长,并导致产业规模的暴涨。随着变革的加速,只有紧抓数字经济机遇,让传统制造业拥有最高效的“数字接口”和最强大的“创意大脑”,才能在新产业时代中更快速地实现突围。虽然富士胶片的起源和早期业务与文化制造相关,但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它的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成为了一个提供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全球性企业。

 

 

(二)处理好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第一,不断突破文旅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边界。在生活美学化、创意常态化的当下,设计也是生产力。以佛山为例,2023年,佛山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三万亿元,成为全国工业第四城。在工业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之下,佛山工业设计产业集聚效益显著。目前,佛山全市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4家,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工业设计最为集聚的地区之一。可以说,“佛山设计”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地方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早在2014年2月,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要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特色农业融合”。如今,工业设计已经成为最具增值潜力的产业环节之一,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测算,工业设计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1500美元的收益。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提到,“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在“实施设备更新行动”中,提到推进索道缆车、游乐设备、演艺设备等文旅设备更新提升。未来,新质生产力在文旅产业的应用,必将进一步向实体、实用转化。通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向相关产业融合,进一步实现精神性与物质性、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第二,放大文旅产业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鲶鱼效应”。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化的重要趋势,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约70%-80%,相比之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生活性服务业将成为承载投资和消费的重要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文化和旅游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就业“蓄水池”、提振内需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例如,洛阳牡丹文化节正是通过发展节庆会展和文化旅游实现了以花兴产、以花靓城、以花惠民的良好收效。目前洛阳市牡丹种植面积7.7万亩,洛阳牡丹相关企业240多家,从业人员3.3万人,观赏、深加工、药用、衍生品四大类型产品340多种,牡丹产业总产值13亿元,牡丹节会总收入278亿元。

 

第三,要重新理解“文旅人才”。自2019年人社部重启新一轮新职业发布工作以来,截至2022年,已陆续发布过五批共74个新职业。2022年公示的18个新职业中,包含“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三个文旅行业职业。文旅新业态不断产生、新职业不断增加,“一边规范一边创新”正在成为常态。新职业的不断增加意味着市场对于相应人才的需求也在扩大。新质生产力表面看是机器、机器人创造新质生产力,实质是人在创造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进步的是人,是人的复杂劳动。因此,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新就业形态下中国新职业青年发展报告》现实,2017-2022年间,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电子竞技运营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20个新职业的职业缺口达到1.2亿人。面对技术变革、热火朝天的AIGC行业实践,有的人在学习,有的人在原地。未来,文旅人才也不再局限于“懂文化、懂经营、善管理”这类教科书中老生常谈的描述,而逐渐向“ABCD”人才,即拥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 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数据科学(Data Science)四个领域开拓性技能的人才转型。

 

(三)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如前所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是提升产业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都是幸福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效率,还需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对精神富裕的共同追求。

 

第一,持续用新质生产能力提升产业动能。2023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1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0.9%。其中,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数字出版等小类增速超过20%,新业态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供给,也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创新驱动力。从行业实践看,3月22日,央视频AI微短剧启播暨AI频道正式上线,我国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与受众见面。《中国神话》共六集,其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全部由AI完成。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知识外溢和创新扩散、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仍是将各类文化资本作为社会福祉反馈到城市和乡镇的居民群体当中。也就是说,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过程,二者之间紧密联系,产业发展不能只考虑社会效益,也不能只追求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带来的发展效率。

 

第二,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和旅游权利为发展前提。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我们在着眼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还需为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财政倾斜,打造形式灵活的多元化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对于旅游业而言,由于产业发展阶段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我们对旅游产业属性、经济属性的强调和关注多,对其社会性、事业性的侧重相对较少。实际上2013年《旅游法》的出台就已在法律上对旅游的公益属性进行了强调,第三条中提出“国家发展旅游事业”的概念,第四条中则强调“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旅游场所应当体现公益性质”,从法律上确立了“旅游是人的基本权利和长存的生活方式”。

 

第三,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与自然生态的联系密切。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其产业增长的同时,需要格外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尤其是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引导下,文化和旅游领域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也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2024年2月9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提出到2030年,以生态渔业和生态旅游为代表的主导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成形成势,稳定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秦松称,预计到2035年,长岛陆海统筹固碳增汇能力将达到13.11万吨,对于实现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目标、推动全域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在规范市场主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也需要引导消费端实现购买行为价值的最大化,提升对资源利用的忧患意识。以虚拟偶像演艺、数字藏品、线上演唱会、云游景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文旅产品,不仅代表着文旅消费形态的创新。从绿色发展的角度看,虚拟文旅空间的拓展能够最大程度破除时空限制,也大大节省了资源成本、人力成本,提高了要素使用效率,不失为一种实现低碳发展目标的有益尝试。

 

(四)处理好城镇与乡村的关系

 

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背后,把握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关系,特别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对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意义同样不言而喻。

 

首先,尊重农村发展的自有规律。数据显示,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近15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在新质生产力作为发展方向被强调的当下,切忌以城市的标准、视角、思维和经验生搬硬套。在面对文旅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的现实情况,仍要坚持实践论和辩证法,充分认识农村地区“数字鸿沟”问题——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截至2022年末,我国仍有超过30%的地域未能达到全面互联网覆盖的目标,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8.8%;充分认识农村地区独有的土地性质和产权关系问题——农村集体资产涵盖了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当文旅项目涉及多种类型的资产时,其收益占比变得极为困难;也要充分考虑到各地产业空间布局不均匀所导致的人口流动不均匀等历史遗留问题,“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式地了解农村的发展背景和精神需求,提升农村发展和文化和旅游服务的品质。

 

第二,要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中国未来新的增长空间。乡村文化和旅游的发展不仅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更是连接城市与乡村、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关键环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文化和旅游发展已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贵州村超、村BA的走红,正是乡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大众体育文化、全媒体传播的共同书写,走出了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然而,过度的地产化和同质化现象对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既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又引导文化和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于文旅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鉴于文化和旅游产业本身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单一的、机械的把新质生产力归结为纯技术。首先,文化旅游作为精神生产的重要方式,我们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依赖创新的社会氛围、文化多样性的滋养、教育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次,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不仅需要提升产业效率,更需要关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精神富裕的向往;同时,流量经济时代,文化旅游发展也不仅依赖生产和消费环节,传播也是生产力。总而言之,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技术、要创意、要人才,要有融合发展格局、要因地制宜,也要有人文经济关怀下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