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实录丨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之路:新动能、新体验、新未来

自2004年起,原文化部启动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规划。近20年来,这些园区和基地不仅在经济层面上对市场主体的培育起到积极作用,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天津市已经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园区+”文章。8月6日,由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天津市创意产业协会主办的京和大讲堂第十三讲在天津成功举办,会上,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发表讲话,进一步阐释文化产业园区如何激活新质动能,引领大文旅消费新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重要讲话中提出四个“以文”——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强调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科技产业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目标任务的主战场,文化的传承与经济功能很大程度上通过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体现。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化从业者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文化产业、文创产业,应该敏锐地察觉到文化产业正在加速演进的革命性变化。首先,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愈发强劲。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占文化产业的51.4%,‌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作为先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创产业+科创产业园区在辐射带动区域经济产业提质增效、提升地区文化形象、科技创新,促进产城融合、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双轮驱动作用。其次,新业态不断涌现。国家统计局于 2004 年首次颁布实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于 2012 年、2018 年两次对分类进行修订调整,目前执行的分类标准是《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又将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互联网游戏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概括为16个新业态特征明显的行业小类,这些变化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的业态在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数字化内容、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也让旅游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政策与时俱进,从业者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产业,始终走在产业前沿。

 

园区始终是文化产业最前沿思想、最新鲜业态、最有想法的文化行业从业者的聚集地。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园区发展带来了新的生产动能,也为园区带来了新的运营思路。这两年文旅消费的火爆也让很多园区更加坚定“园区即景区”的观点,并进行系统布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创园区的未来要走向何处?

 

在过去几年间,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场波折起伏,从最初的诞生到繁荣的鼎盛时期,再到疫情前的分流,疫情期间的步履维艰。去年年底调研过程中,通过给北京市40家园区打电话询问园区租金和出租情况,发现大部分园区的租金拦腰折断。园区在运营过程中要关注大环境的变化,把握以下几方面的时代机遇。

 

一是政策环境的利好。近年来,北京市委宣传部制定出台《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1+N+X”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23年底,北京市105家园区获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内入驻的文化相关单位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纳税总额超过445亿元。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2年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700.3亿元,占GDP比重为11.3%,继续稳居全国首位。2023年1月至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20638.3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快速增长。

 

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决定》中指出,要“开展各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制定工商业用地使用权延期和到期后续期政策”。文化产业园区用地性质一直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一大问题,且这一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不要惧怕困难,应该正视困难,突破发展瓶颈。可喜的是,未来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这一沉疴有望得到解决。

 

二是文旅经济的火爆。2024年上半年,国内出游人次27.25亿,同比增长14.3%,恢复至2019年的88.47%。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0%,恢复至2019年的98.2%。尽管人均消费尚未达到2019年水平,但是大环境下文旅消费的热度持续走高。当大家看惯了山川大河、自然风光,小而美的空间对文旅消费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不论是公园游、县域游,还是二次元旅游、新中式旅游,都与文化场景的营造密不可分,而文化场景的营造正是园区的优势和特点,例如北京市朝阳区的文化产业园区中已经装备了大量旅游设施和项目。

 

(来源: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

 

8月3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要扩大服务业开放,着力提升服务品质、丰富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以创新激发服务消费内生动能,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其中提到如住宿餐饮消费、文化娱乐消费、旅游消费等诸多与文旅息息相关的内容。面临游客不断增强的文旅个性化需求,园区不应该单纯靠“瓦片”维持生存,要在已有的设施基础上为园区增加新功能。近年来,文创园区也在积极探索“园区+科技”“园区+旅游”“园区+教育”“园区+艺术”等多元融合模式,不断拓宽文旅消费边界,激发市场新活力,为游客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文旅体验,引领文旅消费新风尚。由此可见,火爆的文旅经济也为园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来源:751北京时尚设计广场)

 

三是新质动能的加持。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拥抱新质生产力,文化产业园区也不例外。园区的新质生产力不仅来源于园区入驻的高科技企业,更来源于园区服务管理、运营思路的提质升级。园区运营首先要摆脱传统思维,激活园区的新质动能,用新质生产力的思维对园区进行升级改造。

 

园区的新质动能一方面来自于新的人才。在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当下,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调配,让苦读十余年的学子能够顺利就业,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会展搭建师、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网络主播等19个新职业;休闲露营地管家、生活服务体验员等28个新工种信息,其中包含大量与文旅产业相关的职业。当这些人才走向市场,走进园区,将极大提高文旅服务的专业化、创新化水平。

 

园区的新质动能另一方面来自于新的思想。当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新技术、新人才汇聚于园区,必将碰撞出新的思想。当这些思想被总结、凝练、传播,甚至可被其他园区接受和复用,这些新思想也成为了园区发展的新质动能。

 

总结而言,园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情况息息相关,但它永远与各行各业广泛接触,并且始终走在市场的最前沿。在园区革命不断裂变的当下,希望通过不同城市、不同定位的文化产业园区间的交流,从陈旧的观念中突围,碰撞出园区发展的新思想、新经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