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教授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育见新闻》专访!深入解读“博物馆文创热”的出圈密码!

8月11日,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受邀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育见新闻》专访,深入解读“博物馆文创热”的出圈密码。范周教授结合相关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深入剖析“博物馆文创热”现象背后的多重动因、文创产品持续“出圈”的内在要求以及文创产业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博物馆文创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文化消费的新宠儿。热门文创靠什么赢得市场青睐?国民文化自信的逐渐提升如何让文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焕发新生机与新魅力?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体验如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体验如何满足?一起来听听范周教授怎么说。

范周教授强调博物馆文创的爆火非偶然,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旺盛及品质、审美追求的升级。谈及博物馆文创为何受热捧,范周教授认为其走红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活化发展提出了要求,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等重要论断;二是文化自信引领时代风尚,博物馆作为重要场所广受欢迎,也是“博物馆文创热”的生动写照;三是互联网、直播电商的兴起助力博物馆传播,带动线上线下关注度和购买力;四是“Z世代”成为博物馆游的中坚力量,博物馆成为年轻人打卡目的地,消费数据体现年轻人对文博IP的追捧与喜爱。

 

 

范周教授指出现象级文创持续“出圈”的流量密码是其成功颠覆了博物馆以往作为严肃文物仓库的形象,转而推出更贴近生活、更富有趣味性、更契合年轻化审美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完美适应了当前的互联网生态和Z世代青年的精神需求。

 

文创产品已不再局限于1.0时代的纸胶带、印章等简单符号化的应用,而是迈入了2.0时代,产品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如彩妆、数码产品、文房四宝等,成功跳脱了文创产品即旅游纪念品的传统范畴。更有甚者,部分文创已进入3.0时代,通过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如推出博物馆数字藏品等。

 

 

在政策的扶持下,运营团队充分发挥创意,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独特魅力,紧抓互联网机遇,不断推出更生活、更有趣、更年轻的文创产品,并结合创新有效的营销策略进行广泛传播,这正是实现文创产品从出圈到持续出圈的关键所在。

 

范周教授强调,实现文创产品差异化“出圈”,一是要彰显文化的独特性,使产品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以博物馆文创为例,故宫博物院的核心文创产品深度挖掘并展现了故宫皇家文化的精髓,而三星堆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则充分利用了古蜀文明的神秘元素进行创意发挥。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系列文创产品,则是将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考古学知识相结合,通过“盲盒”形式赋予消费者考古挖掘的未知与喜悦,体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巧妙链接。因此,文创产品的成功出圈,关键在于找到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共鸣点。

 

二是要积极探索跨界融合,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与表现手法,推动文创产品的广泛传播。跨界融合能够打破传统文创产品的边界,通过与其他领域的深度合作,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消费体验。这包括与科技结合,运用AR、VR等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与时尚融合,设计富含文化元素的服饰配饰;与教育结合,开发寓教于乐的互动玩具和游戏;以及与食品产业联动,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食品等。通过跨界合作,文创产品能够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进而实现市场定位的差异化与品牌价值的提升。

 

 

三是要精准把握消费者情感共鸣的契合点,积极拓展情绪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市场空间。回顾以往热门的文创产品,不难发现其成功之道在于触动了消费者的情感与心灵。文创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物质需求,更在精神层面与之建立了深刻的联系。

 

文旅热潮持续升温,要以文创为载体,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范周教授指出文创与文旅是两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业态。文创主要以产品的形式展现,而文旅则是这些产品所依托的场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文化IP的形成与拓展,是彼此赋能的重要领域。以文创为载体推动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首要之务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与统筹能力,将文创与文旅等产业纳入统一规划,系统性地做好顶层设计。以河南为例,该省已将文旅文创列为十大战略之一,旨在协同促进文化产业、公共文化及旅游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他强调无论是文创还是文旅,其核心都应立足于特色文化,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其成功不仅仅在于城墙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更在于整体业态气质与风格的和谐统一。从餐饮、演艺到文创、观光,每一个环节都在讲述盛唐的故事,展现盛唐的辉煌气象。这种一致性是实现双向赋能的关键所在。文创产品作为衍生品,在文旅场景中扮演着吸引注意力、促进消费及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的重要角色。因此,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更应注重创新与新意,不断推出新品,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