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新征程,中青年学者齐聚莫干山共话新时代文旅发展

日前,2024年全国中青年学者文旅经济研讨会在浙江省德清莫干山成功举办,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与文旅企业的300余名嘉宾学者相聚浙江德清莫干山,围绕文化和旅游产业新实践、应用新技术、学界新理论、研究新方法交流讨论,为探明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向、谋划高质量发展路径贡献行业智慧。

 

剖析机遇与挑战,探索变革方向与发展趋势

 

2023年以来,文化和旅游复苏态势强劲,社会环境变化、大众消费理性回归、数智技术赋能等趋势使文旅行业面临战略转折。本届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文旅发展态势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深入剖析。

 

在宏观角度来看,人口结构的转变推动文旅行业发生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转变。在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结构下,“一少一老”成为我国文旅市场消费的热点,消费观点、消费方式、消费结构都在发生潜在变化;单身人口递增促进了冲动性、享受性文旅消费需求的旺盛,进一步推动了文旅市场细分化发展。

 

(“五一”假期,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内游览。图片来源:新华社)

 

技术进步推动文旅产业迈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驱动文化创作、服务体验等提质增效。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使文旅产品开发与创作的效率大大提高,推动产业形态与商业模式发生巨变,由此带来的中华文化复兴与产业“双效”统一的大潮,为此,需要通过将数字技术融入创新设计、工艺提升、质量强化、服务延伸和市场拓展的方方面面,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旅游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定位下,文化和旅游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关键要素。展望十五五,文旅行业发展对内要培植多元业态,推动文化均等化与多样化;健全市场机制,构建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向质而行;对外要持续扩大开放,构建中华文化叙事与对外传播体系。

 

解密文旅热门实践,探寻产业融合与创新模式

 

在文旅热成为常态的背景下,丰富文旅业态、扩大文旅消费成为行业聚焦的热点。本届研讨会通过10个国内文旅创新案例的经验分享,深度解码文旅出圈产品的开发理念与运营模式。

 

产品开发方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得到了持续践行,以文化为核心进行多业态融合、多场景搭建已成为文旅项目的标配。文旅项目主理人和地方管理者聚焦在地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进行内容策划;以沉浸式文旅业态打造、生活美学场景搭建进行城市叙事;利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对古建、景区、城市综合体等文化空间进行市场化活化;以文旅为体,融入商贸、体育、遗产、夜游、演艺等多重业态,持续丰富互动体验,更好满足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管理运营方面,全面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为市场管理与产业运营带来了压力与挑战。面对供需矛盾、生态保护压力、遗产监测需求,管理者可探索设计更合理的文旅游径,以延时、分段、慢行、小团组化等方式纾解人群,利用数智技术赋能文旅数据监测,打造集策划、创意、制造、投资、运营等全产业链服务为一体的文旅运营模式,提高管理运营效率,推动文化旅游走向智能化服务与精细化管理道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产业合作方面,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密切合作是铸牢“底座”支撑、推动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联合内容制作、技术供给、产业运营、空间载体等建设产业合作平台,畅通产业合作渠道,聚合产业信息、技术与资源,提升产业质效。另一方面,文旅企业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集群化发展释放文旅乘数效应。

 

 

汇聚学者智慧精粹,探讨前沿理论与实践新知

 

伴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强势反弹,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文旅应用新场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持续供给,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研讨会五个分论坛从理论思想到实践路径、从区域发展到文化传承,多方位展现了当代青年学者的深刻见解,在新质生产力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文旅赋能区域发展方面展开了充分探讨。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内涵,加快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MR)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为人才培养、行业治理带来了挑战。面对信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数据安全与文化安全风险,要通过数据安全治理、健全法律体系、优化监管制度、认定知识产权等方法引导产业良性发展。坚持“先立后破”与“扬长避短”的方法论,抢抓机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背景下文艺类人才培养要以创新思维的训练、艺术审美的塑造以及情感提炼的教育为核心内容,锻炼“提示词”思维与“跨学科”创新素养,开创人本教育与定制化学习路径,训练“人智互动”新工作模式。

 

(图片来源:新华社)

 

把握文旅融合底层逻辑,拓宽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提出要持续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大文章。作为展望“十五五”时期的重要战略部署,文化和旅游具有壮大人文经济、带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商旅、文体旅、文旅演艺等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文旅+电竞、文旅+影视等适应新一代消费群体需求的多元玩法拓展文旅消费空间,丰富了文旅生态体系。但同时也存在着内容同质化、标准与评价矮化、品牌建设不足、版权归属困难等问题。文旅融合并不是开启新天地的“万能钥匙”,其效能发挥也因经济形态、人文基础与资源特点等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效果,要全面统筹地方要素进行“内部造血”,同时聚合外部资源进行“外部输血”,内外结合构造地方文旅融合创新行动网络。

 

把握文旅要素驱动与优化路径,赋能区域产业转型提质。文旅发展驱动要素流动,具有强大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城乡协同发展、居民生活改善的作用已得到普遍验证。但地方尤其是广大乡村和中西部等位置偏远、经济落后地区的文旅产业常常面临着政策前瞻性与长效性不足、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性不足、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不足等的问题。推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与地方发展还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产业深度融合、多元主体共创来构建区域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把握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基本原则,促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文化遗产集大成者的博物馆来说,数字技术的融入加速了其现代化转型进程,为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载体,构建了多向度的传播体系。在坚持保护第一原则下,博物馆要权衡文化内涵与互动体验、场景营造与文化叙事,构建地方认同与情感依恋;以服务型监管、发展型监管和预防型监管为理念构建全方位监管体系。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连厢舞。图片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

 

把握新时代文旅消费特征,推动文旅产品口碑传播与品牌打造。在数字传播时代,当前文旅消费主体Z时代人群以体验性和个性化为重,倾向于符号性消费与沉浸式体验,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公众日常媒介成为城市品牌和文旅产品的主要传播载体。在布局城市人文经济、扩大文化消费、推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文化创意、沉浸场景建构、文化符号打造等提高体验的独特性与创新性,通过价值共创、话题营销、情感链接等进行品牌营造,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品牌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