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丨“十五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宏观环境分析与顶层设计思考

一、“十五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六大趋势

 

一是文化强国战略赋予文化产业发展重要使命,要着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十五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五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重要文化使命。当前正处在全球治理秩序重塑期,这也赋予了文化产业发展新的使命。依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出口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消费成为稳增长最稳定、最持久的动能,而文化和旅游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效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动能转换,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是文化新业态营收有望突破10万亿元,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2024年前三季度,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总计99668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营收41616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1%。按照数据模型预测,2026年至2030年文化新业态对文化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是95%。可见,文化新业态是“十五五”期间推动文化产业增长的核心力量。在推动文化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保护、文化基建、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四位一体发展。

 

三是人工智能改变产业生态,文化产业进入智能时代。从2022年至今,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在文本生成、视频生成、逻辑推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改变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生态。“十五五”时期,人工智能将更加广泛、全面、深刻地影响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与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等结合,促进文化产业进入智能时代。

 

(国家博物馆数智人“艾雯雯”。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视频截图)

 

四是人口结构进入深刻变化期,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人口老龄化是当前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十五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如何对资源重新做调整,包括适老化改造、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如何处理消费数字鸿沟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同时,随着人口迁徙,区域城乡人口增减更换,在2010-2020年的十年间,684个城市中266个出现人口收缩,文旅设施和资源配置也需要根据常住人口的变化进行调整。此外,当新生代人口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正视他们越来越多元的消费需求。

 

五是加强地方国有文化企业资源整合,强化战略布局。国有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市场主体,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期间,国家有关文件中对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定位为“推进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和企业集团。”当前,我国缺乏世界一流文化企业,核心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与美、英等国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标准和规则中的话语权不够。因此在“十五五”时期要强化文化新业态战略布局,提升数字文化发展力度和水平;以并购、投资等资本运营手段推动资源整合和业务整合,强化资产运营;同时进一步深化跨地域运营和并购,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国际化步伐。

 

六是“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吹响融合提质新号角。2023年,国内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增长17.6%,增速排名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42.37亿,同比增长15.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十五五”时期,“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将成为促进消费发展的“强引擎”,跨要素、跨平台、跨领域融合将成为创新文旅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的重要方式。

 

二、“十五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着力点

 

一是以均等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以多样化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要继续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数字文化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旧城改造,着力打造一批城乡“公共文化新空间”,并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

 

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助力构建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在坚持“双效”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加快形成一批世界级文化企业集团,培育壮大一批文旅类民营企业。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突出数字和科技赋能,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加强科技研发和科技应用,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智改数转”,适度超前布局文化“新基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另一方面要完善产业生态和产业融资机制,做好政府性引导基金与市场化基金的接续机制,发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示范和杠杆作用,为文化企业持续赋能。

 

四是发挥我国数字经济优势,做好数字文化大文章。要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构建以企业和创作者为主体的网络文化内容创新体系,扩大公共文化资源数据的开放共享。要做强优势数字文化产业,持续完善网络数字空间治理。

 

五是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世界读懂中国的“文化钥匙”。要统筹多渠道、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高度重视民间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传播新载体、新平台,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图片来源:黑龙江宣传)

 

六是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新产品、新技术占领市场需要时间,传统产业中的落后技术、落后产品退出市场是一个渐进过程。要正确认识新产品与旧产品、新技术与旧技术同时存在的“新常态”,理性认知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七是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文化人才。要加快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与时代同频,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