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丨文化焕新,跨界融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IP
当下,我们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文化创新与跨界合作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今天我要讲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文化焕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从内容到形式的求新求变是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基本规律。文化的求异和科学的趋同最终驱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无创新便无文化产业,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对内容进行再认识,也需要对形式呈现进行再创新。当下,部分博物馆的文创持续火爆,大量新消费场景、新互动体验不断涌现,就是创新的必然结果,这不仅体现出国人文化的尊重和珍视,也是文化自信的直接体现。
(深圳北站中心公园,无人机灯光秀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图片来源:中国旅游报)
第二个关键词是“跨界共融”。在社会发展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产业链条之间的影响却日益紧密,文化内核也借助各种载体得以呈现。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文化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跨界合作已成为常态,呈现出“文旅+百业”的格局。而“百业+文旅”又诞生了一批新的文化新业态。其中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业态下的冰雪经济运动,和数不胜数的城市更新改造中的新商业形态、新生活方式,正是这种融合与创新的体现。尤其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市场对老龄化社会的认知仍是一片蓝海。最伟大、最接地气的养生、长寿和银发经济都指向着以“养心”为代表的精神消费和情绪消费,这为我们留出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跨界共融”必将成为新时期文旅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探索文化发展的新路径,创造文化价值的新增长点。
(杭州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场景示意图。图片来源:浙江体育)
以上两个关键词的落脚点大多体现在IP的打造上。IP不等于有资源和一般的品牌,而是在经历千锤百炼之后,能够直接用于商业开发,且在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所以任何一个IP都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都需要得到市场的检验。要通过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IP,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文化产业工作者、建设者,我们不仅需要探讨文化焕新与跨界共融的新理念、新实践,更需要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IP,找到文化发展新活力、新动能。